目前,全英文授課臨床醫學專業(Bachelor of medicine & bachelor of surgery,MBBS)留學生的招生規模日益增加,對其在華臨床教學實踐提出了新的要求。癲癇作為神經病學教學的重點內容,其規范性診治對采集病史的準確性具有極強的依賴性,極需對MBBS在癲癇的臨床教學實踐進行進一步優化。本研究創新性地結合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實時翻譯技術及融合課堂,將MBBS留學生與中國醫學生同步授課,納入單中心三甲醫院神經內科臨床實習的中國醫學生及MBBS留學生67名進行問卷調查,橫斷面地評估融合課堂的必要性、融合課堂應該占有實習課堂教學總時長的比例、AI實時翻譯設備在實踐課堂應用的必要性、學生對AI實時翻譯設備期待。經IBM SPSS 26 軟件包統計,MBBS留學生及中國醫學生觀點基本一致,無統計學差異(P>0.05)。約49.3%~61.2%的學生認可留學生在癲癇臨床教學實踐中參加融合課堂的必要性,47.8%~59.7%的學生認可中國醫學生在癲癇臨床教學實踐中參加融合課堂的必要性,76.1%的學生認可在癲癇臨床教學實踐的融合課堂上使用翻譯設備的必要性,65.7%的學生對在癲癇臨床教學實踐的融合課堂上使用翻譯設備抱有期待。這提示我們在新時代5G網絡飛速發展的背景下,基于AI實時翻譯技術的融合課堂可能在癲癇臨床教學實踐中具有重大的應用潛力,并可推廣至其它神經病學及醫學學科的臨床教學實踐當中。
引用本文: 郝曉婷, 唐穎瑩, 張齊, 鄢波, 吳波, 周東. 基于AI實時翻譯技術的融合課堂在癲癇臨床教學實踐中的應用. 癲癇雜志, 2023, 9(6): 517-520. doi: 10.7507/2096-0247.202310003 復制
隨著中國經濟和醫療水平的快速發展,全英文授課臨床醫學專業(Bachelor of medicine & bachelor of surgery,MBBS)留學生的規模越來越大[1,2]。MBBS搭建了醫學交流的平臺的同時,也為展示我國醫療衛生水平以及教學水平提供了重要窗口[3]。為了保證MBBS的教學質量和實習質量,教育部在2007年頒布《來華留學生醫學本科教育(英語授課)質量控制標準暫行規定》,規定漢語作為必修課程應貫穿教學全過程,以滿足全英文授課MBBS留學生。但不少留學生的第一官方語言非英文,地方口音嚴重,且中文水平普遍偏低[4],在進入實習階段后難以滿足臨床實踐教學需求[5]。傳統MBBS教學受師資英語水平[6]、教學整體安排、跨文化等因素影響[7],為全英文講授方式,然而留學生更期待與中國醫學生在臨床實踐教學方面保持更高的同質性。
2019年成為5G技術的商用元年,相對于4G移動通信技術,5G網絡具有超低延遲、超高傳輸速度、傳輸量大等優勢,在醫療服務和醫學教育領域顯示出極大的應用潛力。各種基于5G網絡的微課[8]、雨課堂、翻轉課堂[9]、彈幕互動等教學模式層出不窮,為提高高校學習體系建設做出重大貢獻[7]。在醫學教學的革新的大趨勢下,5G背景下的AI實時翻譯技術為融合課堂的MBBS實踐教學打開了一個的窗口,有望成為新興的教學模式。
癲癇是神經系統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其規范化診治是神經病學教學的重點內容。癲癇課程理論及實踐教學內容豐富但抽象,采集病史對癲癇的診治至關重要[10]。傳統的融合課堂MBBS教學方式為教師在患者與留學生之間充當翻譯,留學生缺乏對患者口述信息的辨別、提取、整合和直接反饋、修正,無法形成交互式的有效溝通[11]。因此,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醫學知識日新月異的背景下,我們如何應用先進技術,擺脫傳統填鴨式教學,就成為新時代MBBS融合課堂留學生癲癇臨床實踐教學模式探索的新方向。本文擬探索基于5G網絡的AI翻譯技術在癲癇教學實踐融合課堂中的應用新模式,以期為提高MBBS項目留學生癲癇學科教學乃至其它醫學學科教學的質量和效率提供新的思路。
1 研究對象及方法
1.1 研究對象
本研究選取2023年8月15日—2023年9月30日于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神經內科輪轉臨床醫學專業MBBS留學生,臨床醫學八年制學生,臨床醫學五年制學生,預防醫學四年制學生,口腔醫學院八年制學生。
1.2 教學方法
授課老師邀請癲癇患者到教室,進行中國醫學生及MBBS留學生聯合授課。使用5G背景下的AI翻譯器,實時同步翻譯教師、學生、患者的提問及回答,并以投屏方式顯示于屏幕上,整個問診查體結束后,由問診學生總結病史特點,老師中英文雙語對照的點評。教師引導學生針對患者的疾病特點,診斷及鑒別診斷,治療原則進行討論,最終針對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臨床表現、診斷、鑒別診斷,治療原則等分別進行雙語總結。
除此以外,所有學生仍會參加傳統教學實踐課程,MBBS留學生參加2次全英文授課,中國學生參加2次全中文課程,以保證教學質量。其中,MBBS留學生與患者不能直接交流,因此患者的疾病情況,由帶教老師總結翻譯,以多媒體形式展現,引導學生針對疾病進行討論及講授,最后進行總結。
小講課傳統授課根據神經病學教研室制定的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以多媒體、講義等多種形式對癲癇病的病因,發病機制,臨床表現,診斷及鑒別診斷,治療原則等使用學生官方語言進行授課。
所有融合課堂及傳統課堂授課均根據神經病學教研室制定的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進行。
1.3 調查問卷
實習結束時對所有學生進行不記名調查,調查內容包括:學生專業、學生母語、融合課堂在實踐課程及小講課中應用的必要性,融合課堂應該占有實習課堂教學總時長的比例、翻譯設備在實踐課堂應用環節、翻譯機的使用是否滿足學生需求以及學生是否期待未來使用翻譯設備等進行調查。
1.4 統計分析
使用IBM SPSS 26 數據統計軟件進行,連續變量采用均值±標準差,分類變量采用計數(百分比)的形式,統計學方法采用χ2檢驗,student t檢驗,ANOVA檢驗等,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研究結果
本研究為基于實習同學進行的教學模式的橫斷面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84份,回收67份納入研究。其中臨床醫學五年制學生13名(19.4%),臨床八年制學生8名(11.9%),預防醫學15名(22.4%),口腔醫學14名(20.9%),以及MBBS留學生17名(25.4%),其中來自澳大利亞1名,印度11名,斯里蘭卡5名。對于留學生母語進行調查發現,英語為母語的學生2名(11.8%),印地語5名(29.4%),馬來西亞語4名(23.5%),曼尼普爾語1名(5.9%),僧伽羅語4名(23.5%),泰米爾語1名(5.9%)。
本研究同時對中國醫學生及MBBS留學生進行調查,結果顯示MBBS留學生及中國醫學生在參加融合課堂的必要性、融合課堂使用翻譯設備的必要性以及對使用翻譯設備的期待方面觀點基本一致,無統計學差異,結果見表1。49.3%~61.2%的學生認可留學生在癲癇臨床教學實踐中參加融合課堂的必要性,47.8~59.7的學生認可中國醫學生在癲癇臨床教學實踐中參加融合課堂的必要性,76.1%的學生認可在癲癇臨床教學實踐的融合課堂上使用翻譯設備的必要性,65.7%的學生對在癲癇臨床教學實踐的融合課堂上使用翻譯設備抱有期待。其中僅35.3%的MBBS留學生表示翻譯設備無法滿足真實患者臨床信息的采集,而對中國醫學生進行調查認為8%學生認為英文翻譯準確率不能滿足留學生信息采集。針對留學生同學進行教學各環節對5G背景下AI翻譯設備的需求的調查,問診及病史采集環節占41.2%,教師對診斷分析的引導環節占41.2%。

3 討論
3.1 融合課堂在MBBS留學生癲癇實踐教學課堂中應用的必要性
融合課堂將MBBS留學生和中國實習生進行聯合同步授課,可促進MBBS留學生和中國實習生的直接溝通和交流。本次研究發現,大部分MBBS留學生認可參加融合課堂的必要性,可直觀地感受基于真實世界的臨床教學實踐。在傳統的留學生實踐教學中,由于語言障礙,多由教師英文講解及展示給留學生,留學生可感受典型的陽性體征,但病史采集幾乎完全依賴教師的臨床信息整理和翻譯。對癲癇的規范化診治,病史采集是重中之重。在融合課堂中,留學生可真實感受面對面接觸患者及問診查體的全過程,參與所有有效及無效信息的提取及整合,并據次進行診斷與鑒別診斷,更接近真實的臨床實踐過。在中國醫學生中,大約一半認為參加實踐課程的融合課堂是必要的,留學生的加入以及英文雙語教學對于中國醫學生的醫學英語的實踐與提高非常重要,尤其是本身對醫學英語有要求的長學制學生[12]。另一方面,將所有的課程授課過程中都完全分開,對于教師來說明顯增加工作量,對于教學案例患者來說,具有教學意義的經典患者,可能被觀摩數次,從而增加易患矛盾風險,影響患者就醫體驗,降低依從性。因此將留學生與中國醫學生融合到一堂課不僅可以滿足留學生臨床實踐教學與中國醫學生教學同質化要求,提高中國醫學生專業英語水平及國際化視野,還可以更大程度地整合優質教學資源,教學醫院教學和醫療秩序均有助益。
3.2 5G背景下AI翻譯技術在融合課堂應用的必要性
本研究結果可以看出臨床留學生更期待參加中國醫學生的實踐課堂,但更期待老師全英文教學,或安排中國學生一對一翻譯課堂內容,MBBS留學生在中國學習臨床醫學,語言問題是最大的學習障礙。漢語學習的困難既往研究考慮與社會因素,情感因素等都有關系。由于兩個群體存在明顯的文化迥異,留學生通常與中國醫學生保持明顯的社會和心理距離[13]。盡管醫學院盡可能安排英文水平較高的青年教師加入到留學生實踐教學中,但醫學英文水平較好的醫生普遍年資較低,臨床經驗相較高年資教授來說,相對欠缺。同時,真實世界的患者幾乎不具備使用英語描述病情的能力,特別是癲癇患者,病情描述往往語言豐富及復雜。如前文所述,從真實患者描述的信息中,整理歸納出有效信息,整合分析歸納總結是診療能力訓練的基礎[14]。5G背景下AI翻譯技術在融合課堂的應用,能夠將患者提供的信息進行實時翻譯,解決了語言障礙,全面提高教師、留學生以及患者的參與感及主觀能動性。同時,由于網絡的普遍,各大高校教學環節中學生手機問題一直是個難以解決的難題,課堂上低頭族普遍存在,若讓學生各自使用自己的手機進行翻譯,勢必可能收到更多網絡app誘惑。因此教師使用5G背景下AI翻譯技術,并實時投屏,才能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做到“坐到前面來,頭抬起來,提出問題來”,進一步提高學生專注力和課堂凝聚力。
3.3 融合課堂在各類教學模式的應用前景
神經系統疾病的病史詢問,體格檢查、定位定性的診斷思維,僅通過課堂教學,學生非常難以理解和掌握。尤其是癲癇的,發作表現多樣化,患者主觀感受的描述千奇百怪,與課本上的描述差距甚多,都需要學生在不斷的練習中,總結歸納。單純通過教學查房來提升學生診療能力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將理論與實際相聯系,從課堂講授延伸到臨床實踐。從本文的調查結果來看,絕大多數學生是期待在未來的教學中應用5G背景下AI翻譯技術,同時也是期待融合課堂在其他教學模式中應用。
相信5G背景下AI翻譯技術在臨床實踐教學中的應用,必然解決留學生語言障礙,同時中外醫學生的融合教育,必將帶來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在教師、留學生和中國醫學生三贏的過程中,更好的提升醫學教育的水平。
利益沖突聲明 所有作者無利益沖突。
隨著中國經濟和醫療水平的快速發展,全英文授課臨床醫學專業(Bachelor of medicine & bachelor of surgery,MBBS)留學生的規模越來越大[1,2]。MBBS搭建了醫學交流的平臺的同時,也為展示我國醫療衛生水平以及教學水平提供了重要窗口[3]。為了保證MBBS的教學質量和實習質量,教育部在2007年頒布《來華留學生醫學本科教育(英語授課)質量控制標準暫行規定》,規定漢語作為必修課程應貫穿教學全過程,以滿足全英文授課MBBS留學生。但不少留學生的第一官方語言非英文,地方口音嚴重,且中文水平普遍偏低[4],在進入實習階段后難以滿足臨床實踐教學需求[5]。傳統MBBS教學受師資英語水平[6]、教學整體安排、跨文化等因素影響[7],為全英文講授方式,然而留學生更期待與中國醫學生在臨床實踐教學方面保持更高的同質性。
2019年成為5G技術的商用元年,相對于4G移動通信技術,5G網絡具有超低延遲、超高傳輸速度、傳輸量大等優勢,在醫療服務和醫學教育領域顯示出極大的應用潛力。各種基于5G網絡的微課[8]、雨課堂、翻轉課堂[9]、彈幕互動等教學模式層出不窮,為提高高校學習體系建設做出重大貢獻[7]。在醫學教學的革新的大趨勢下,5G背景下的AI實時翻譯技術為融合課堂的MBBS實踐教學打開了一個的窗口,有望成為新興的教學模式。
癲癇是神經系統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其規范化診治是神經病學教學的重點內容。癲癇課程理論及實踐教學內容豐富但抽象,采集病史對癲癇的診治至關重要[10]。傳統的融合課堂MBBS教學方式為教師在患者與留學生之間充當翻譯,留學生缺乏對患者口述信息的辨別、提取、整合和直接反饋、修正,無法形成交互式的有效溝通[11]。因此,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醫學知識日新月異的背景下,我們如何應用先進技術,擺脫傳統填鴨式教學,就成為新時代MBBS融合課堂留學生癲癇臨床實踐教學模式探索的新方向。本文擬探索基于5G網絡的AI翻譯技術在癲癇教學實踐融合課堂中的應用新模式,以期為提高MBBS項目留學生癲癇學科教學乃至其它醫學學科教學的質量和效率提供新的思路。
1 研究對象及方法
1.1 研究對象
本研究選取2023年8月15日—2023年9月30日于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神經內科輪轉臨床醫學專業MBBS留學生,臨床醫學八年制學生,臨床醫學五年制學生,預防醫學四年制學生,口腔醫學院八年制學生。
1.2 教學方法
授課老師邀請癲癇患者到教室,進行中國醫學生及MBBS留學生聯合授課。使用5G背景下的AI翻譯器,實時同步翻譯教師、學生、患者的提問及回答,并以投屏方式顯示于屏幕上,整個問診查體結束后,由問診學生總結病史特點,老師中英文雙語對照的點評。教師引導學生針對患者的疾病特點,診斷及鑒別診斷,治療原則進行討論,最終針對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臨床表現、診斷、鑒別診斷,治療原則等分別進行雙語總結。
除此以外,所有學生仍會參加傳統教學實踐課程,MBBS留學生參加2次全英文授課,中國學生參加2次全中文課程,以保證教學質量。其中,MBBS留學生與患者不能直接交流,因此患者的疾病情況,由帶教老師總結翻譯,以多媒體形式展現,引導學生針對疾病進行討論及講授,最后進行總結。
小講課傳統授課根據神經病學教研室制定的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以多媒體、講義等多種形式對癲癇病的病因,發病機制,臨床表現,診斷及鑒別診斷,治療原則等使用學生官方語言進行授課。
所有融合課堂及傳統課堂授課均根據神經病學教研室制定的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進行。
1.3 調查問卷
實習結束時對所有學生進行不記名調查,調查內容包括:學生專業、學生母語、融合課堂在實踐課程及小講課中應用的必要性,融合課堂應該占有實習課堂教學總時長的比例、翻譯設備在實踐課堂應用環節、翻譯機的使用是否滿足學生需求以及學生是否期待未來使用翻譯設備等進行調查。
1.4 統計分析
使用IBM SPSS 26 數據統計軟件進行,連續變量采用均值±標準差,分類變量采用計數(百分比)的形式,統計學方法采用χ2檢驗,student t檢驗,ANOVA檢驗等,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研究結果
本研究為基于實習同學進行的教學模式的橫斷面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84份,回收67份納入研究。其中臨床醫學五年制學生13名(19.4%),臨床八年制學生8名(11.9%),預防醫學15名(22.4%),口腔醫學14名(20.9%),以及MBBS留學生17名(25.4%),其中來自澳大利亞1名,印度11名,斯里蘭卡5名。對于留學生母語進行調查發現,英語為母語的學生2名(11.8%),印地語5名(29.4%),馬來西亞語4名(23.5%),曼尼普爾語1名(5.9%),僧伽羅語4名(23.5%),泰米爾語1名(5.9%)。
本研究同時對中國醫學生及MBBS留學生進行調查,結果顯示MBBS留學生及中國醫學生在參加融合課堂的必要性、融合課堂使用翻譯設備的必要性以及對使用翻譯設備的期待方面觀點基本一致,無統計學差異,結果見表1。49.3%~61.2%的學生認可留學生在癲癇臨床教學實踐中參加融合課堂的必要性,47.8~59.7的學生認可中國醫學生在癲癇臨床教學實踐中參加融合課堂的必要性,76.1%的學生認可在癲癇臨床教學實踐的融合課堂上使用翻譯設備的必要性,65.7%的學生對在癲癇臨床教學實踐的融合課堂上使用翻譯設備抱有期待。其中僅35.3%的MBBS留學生表示翻譯設備無法滿足真實患者臨床信息的采集,而對中國醫學生進行調查認為8%學生認為英文翻譯準確率不能滿足留學生信息采集。針對留學生同學進行教學各環節對5G背景下AI翻譯設備的需求的調查,問診及病史采集環節占41.2%,教師對診斷分析的引導環節占41.2%。

3 討論
3.1 融合課堂在MBBS留學生癲癇實踐教學課堂中應用的必要性
融合課堂將MBBS留學生和中國實習生進行聯合同步授課,可促進MBBS留學生和中國實習生的直接溝通和交流。本次研究發現,大部分MBBS留學生認可參加融合課堂的必要性,可直觀地感受基于真實世界的臨床教學實踐。在傳統的留學生實踐教學中,由于語言障礙,多由教師英文講解及展示給留學生,留學生可感受典型的陽性體征,但病史采集幾乎完全依賴教師的臨床信息整理和翻譯。對癲癇的規范化診治,病史采集是重中之重。在融合課堂中,留學生可真實感受面對面接觸患者及問診查體的全過程,參與所有有效及無效信息的提取及整合,并據次進行診斷與鑒別診斷,更接近真實的臨床實踐過。在中國醫學生中,大約一半認為參加實踐課程的融合課堂是必要的,留學生的加入以及英文雙語教學對于中國醫學生的醫學英語的實踐與提高非常重要,尤其是本身對醫學英語有要求的長學制學生[12]。另一方面,將所有的課程授課過程中都完全分開,對于教師來說明顯增加工作量,對于教學案例患者來說,具有教學意義的經典患者,可能被觀摩數次,從而增加易患矛盾風險,影響患者就醫體驗,降低依從性。因此將留學生與中國醫學生融合到一堂課不僅可以滿足留學生臨床實踐教學與中國醫學生教學同質化要求,提高中國醫學生專業英語水平及國際化視野,還可以更大程度地整合優質教學資源,教學醫院教學和醫療秩序均有助益。
3.2 5G背景下AI翻譯技術在融合課堂應用的必要性
本研究結果可以看出臨床留學生更期待參加中國醫學生的實踐課堂,但更期待老師全英文教學,或安排中國學生一對一翻譯課堂內容,MBBS留學生在中國學習臨床醫學,語言問題是最大的學習障礙。漢語學習的困難既往研究考慮與社會因素,情感因素等都有關系。由于兩個群體存在明顯的文化迥異,留學生通常與中國醫學生保持明顯的社會和心理距離[13]。盡管醫學院盡可能安排英文水平較高的青年教師加入到留學生實踐教學中,但醫學英文水平較好的醫生普遍年資較低,臨床經驗相較高年資教授來說,相對欠缺。同時,真實世界的患者幾乎不具備使用英語描述病情的能力,特別是癲癇患者,病情描述往往語言豐富及復雜。如前文所述,從真實患者描述的信息中,整理歸納出有效信息,整合分析歸納總結是診療能力訓練的基礎[14]。5G背景下AI翻譯技術在融合課堂的應用,能夠將患者提供的信息進行實時翻譯,解決了語言障礙,全面提高教師、留學生以及患者的參與感及主觀能動性。同時,由于網絡的普遍,各大高校教學環節中學生手機問題一直是個難以解決的難題,課堂上低頭族普遍存在,若讓學生各自使用自己的手機進行翻譯,勢必可能收到更多網絡app誘惑。因此教師使用5G背景下AI翻譯技術,并實時投屏,才能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做到“坐到前面來,頭抬起來,提出問題來”,進一步提高學生專注力和課堂凝聚力。
3.3 融合課堂在各類教學模式的應用前景
神經系統疾病的病史詢問,體格檢查、定位定性的診斷思維,僅通過課堂教學,學生非常難以理解和掌握。尤其是癲癇的,發作表現多樣化,患者主觀感受的描述千奇百怪,與課本上的描述差距甚多,都需要學生在不斷的練習中,總結歸納。單純通過教學查房來提升學生診療能力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將理論與實際相聯系,從課堂講授延伸到臨床實踐。從本文的調查結果來看,絕大多數學生是期待在未來的教學中應用5G背景下AI翻譯技術,同時也是期待融合課堂在其他教學模式中應用。
相信5G背景下AI翻譯技術在臨床實踐教學中的應用,必然解決留學生語言障礙,同時中外醫學生的融合教育,必將帶來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在教師、留學生和中國醫學生三贏的過程中,更好的提升醫學教育的水平。
利益沖突聲明 所有作者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