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性腦炎患者主要表現為行為、精神、運動異常,神經功能障礙、記憶缺陷和癲癇發作。不同抗體類型的自身免疫性腦炎其發病機制、臨床特點也各不相同,近些年發現免疫相關性癲癇與自身免疫性腦炎關系密切,基于自身免疫性腦炎類型較多,我們選擇較為常見自身免疫性腦炎進行闡述,闡述其特點,以幫助臨床診斷。
引用本文: 李學斌, 楊燦, 高明康, 李秋波. 常見抗體類型的自身免疫性腦炎臨床特點及癲癇發作的相關研究進展. 癲癇雜志, 2023, 9(6): 513-516. doi: 10.7507/2096-0247.202309006 復制
自身免疫性腦炎(Autoimmune encephalitis,AE)抗體分為抗細胞內抗原抗體、抗突觸受體抗體、抗離子通道抗體和其他細胞表面蛋白抗體。針對細胞表面突觸抗原和受體,包括N-甲基-D-天冬氨酸受體(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γ-氨基丁酸受體(gamma-aminobutyric acid receptors,GABAR)、α-氨基-3-羥基-5-甲基-4-異唑酸受體(α-amino-3-hydroxy-5-methyl-4-iso xazolepropionic acid receptor,AMPAR)和甘氨酸受體;針對通道,如AQP4透水通道(Recombinant Aquaporin 4)或電壓門控鉀通道;針對穩定電壓門控鉀通道復合物進入膜的蛋白質,如富含抗亮氨酸的神經膠質瘤滅活蛋白1和接觸蛋白相關蛋白-2;以及針對催化神經遞質形成的酶,如谷氨酸脫羧酶[1]。這些自身抗體可改變細胞表面受體的功能,它們導致目標抗原的聚集和內化,減少細胞表面表達或干擾信號[2]。
AE患者主要表現為精神行為異常、認知障礙、近事記憶力下降、癲癇發作、言語障礙、運動障礙、不自主運動(舞蹈癥)、意識水平下降與昏迷、自主神經功能障礙等[3-5]。精神癥狀和認知變化主要包括偏執思想、激動、人格變化和幻覺;甚至可能會出現攻擊、易怒、情緒不穩、幻覺和睡眠/覺醒周期明顯紊亂等癥狀[1,6]。運動障礙包括緊張癥、不自主運動、肌張力障礙、靜坐不能和口面部運動障礙等[3]。兒童中經常表現為行為異常和運動障礙,而成年人則以精神癥狀和癲癇發作為主[3,7],研究證明有60%兒童患者僅有精神癥狀,而運動障礙和癲癇發作更常見[5,8]。
AE的轉歸與抗體的類型和滴度、腫瘤類型、早期免疫療法、疾病嚴重程度、盡早介入行為問題的管理、運動障礙的管理、機械通氣等有關[9-10]。出現小腦萎縮常常提示預后不良[11]。兒童的中樞性通氣不足的頻率較低,因此預后較好[8]。癥狀出現4周內啟動免疫治療有利于長期預后[12],因此早期干預的患者,預后較好[2-3,11,13],且與改善長期功能和認知結果相關[14]。腫瘤相關的AE預后與腫瘤類型相關[7]。改良 Rankin量表(mRS)呈現高評分的患者有存在免疫治療無反應的趨勢,常常提示預后不良[15];一線免疫治療無反應時使用利妥昔單抗可能會減輕危重疾病的負面影響[15]。
1 自身免疫性腦炎類型
1.1 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體腦炎
抗NMDAR抗體通過NMDAR的交聯和內化,降低了NMDAR在神經元表面的密度[10,16]。NMDAR數量和功能的減少會引起不同的癥狀,這取決于受影響神經元的位置和功能[17]。海馬和邊緣系統的受體密度降低與記憶缺陷和行為問題有關,抑制性中間神經元水平的減少有助于過度興奮狀態,基底節或皮層減少,則可能導致運動障礙或癲癇發作[10,16]。
抗NMDAR腦炎的特征是精神癥狀、行為功能障礙、意識下降、言語和運動障礙、中樞性通氣不足、認知障礙、癲癇發作(以局灶性發作為主)[1,8,16]、自主神經功能障礙等[10,18]。精神癥狀主要是偏執性幻覺癥狀的急性發作[19],自主神經受累常包括直立性低血壓,便秘等[13]。口面部運動障礙常提示處于不隨意運動期[10,14]。睡眠障礙通常發病時失眠,恢復期常表現為嗜睡[2,10]。
NMDAR腦炎最常影響兒童和年輕人[16,20],在成人發病的NMDAR抗體腦炎中,通常表現為精神異常和認知改變;精神特征最主要。兒童中,通常表現為舞蹈癥和意識水平降低等[21]。兒童NMDAR亞基的自身免疫反應被證明是由各種感染因子觸發的,而與腫瘤的關聯較少見[19]。而成人與卵巢畸胎瘤關系密切,腫瘤全切通常與癥狀改善和預后相關,包括降低復發率[10]。
在疾病的發作和高峰階段都具有異常的腦電圖,彌漫性減慢是兒童和成人最常見的腦電圖表現,在峰值階段,還可以檢測到局灶性減慢,癲癇樣放電[22],多態δ節律[16],彌漫性β活性和極端δ刷[16]。MRI常常表現為白質病變[20],T2高信號和腫脹累及內側顳葉或皮層,海馬萎縮[16]。
1.2 抗富含抗亮氨酸的神經膠質瘤滅活蛋白1腦炎
富含抗亮氨酸的神經膠質瘤滅活蛋白1(Antileucine-rich gliomainactivated 1,LGI1)參與神經元興奮性的快速突觸傳遞,當LGI1的缺乏或抗LGI1抗體的存在時增加了神經網絡的興奮性,并通過突觸AMPAR功能的下調導致癲癇疾病[16]。
邊緣性腦炎的特征是亞急性發展的記憶障礙、意識錯亂、睡眠障礙、偏執癥狀、幻覺、易怒、情感癥狀 (包括情緒不穩定) 和癲癇發作等,通常與針對細胞表面抗原 (例如LGI-1、GABABR和AMPAR) 或細胞內抗原[例如抗谷氨酸脫羧酶(Glutamate decarboxylase,GAD)65、Hu和Ma2]的特異性抗體相關[18]。
LGI1抗原抗體相關的AE通常表現為邊緣性腦炎[16]、健忘癥[13]以及合并低鈉血癥[2,16]。癲癇發作常表現為面臂張力障礙發作(FBDS)[2,5],是LGI1腦炎的特征[2,10]。睡眠障礙包括失眠、白天嗜睡和夢想行為,在LGI1患者中最極端的病例完全缺乏夜間睡眠[11];該病影響順行記憶,類似于癡呆[1,6]。腦電圖(EEG)顯示,額葉皮質和海馬區域出現癲癇活動。當只有FBDS時,MRI可能正常或顯示邊緣系統T2高強度[2]以及可能出現基底節和皮質在彌散加權成像和FLAIR序列上的信號改變[16]。免疫治療的延遲也與較差的長期認知結果和海馬萎縮有關[23-24]。
LGI1抗體相關腦炎是成人第二常見AE[16],多見于老年男性,在兒童中很少見。LGI1-AE僅10%與癌癥有關[25]。
1.3 抗γ-氨基丁酸受體相關的自身免疫性腦炎
抗GABAAR的抗體可能通過抗體受體復合物的交聯和內化而導致突觸GABAAR的選擇性減少,從而導致癲癇、焦慮、失眠和其他神經和精神疾病[16]。抗GABAAR腦炎在兒童和成人中都有發病,進展快,癲癇發作是常見的表現[25]。在成年人中,有潛在腫瘤的可能[2]。MRI可顯示多灶性皮層和皮層下T2/FLAIR異常的不典型影像學表現[26]。抗GABAAR抗體腦炎的個體常常合并癲癇持續狀態[16]。
GABABR是一種G蛋白偶聯的抑制性代謝性跨膜受體,高度集中于海馬、丘腦和小腦,限制過度神經元活動,突觸前GABABR通過減少突觸前鈣內流抑制神經遞質釋放,突觸后GABABR通過激活G蛋白激活的內向整流鉀通道引起超極化,自身抗體可能直接阻斷功能而致病[16,25]。抗GABABR腦炎是AE的常見原因[2],通常靶向腦干[14]。常表現邊緣性腦炎和異常運動[1,18,25,26],以及緊張癥[13]和快速發作的癡呆,成人多發,大約一半與小細胞肺癌有關[2,25]。MRI常表現為一側或雙側顳葉T2/FLAIR高信號的典型影像學表現[25-26]。GABABR自身抗體與難治性癲癇發作和癲癇持續狀態有關[2,10]。
1.4 抗接觸蛋白相關蛋白-2抗體相關自身免疫性腦炎
與接觸素相關蛋白樣-2(Contactin associated p rotein like protein 2,CASPR2)是一種跨膜軸突蛋白,是一種細胞黏附分子,CASPR2形成跨膜軸突復合物,存在于中樞神經系統和周圍神經系統,有助于正常的神經沖動傳導和軸突興奮性的調節。CASPR2的抗體可能是通過阻斷CASPR2的功能發揮作用[16]。
CASPR2自身抗體相關的AE常表現為Morvan綜合征[1-2,14,16,26];Morvan綜合征是由抗 CASPR2 抗體介導的周圍神經過度興奮伴腦病,表現為肌顫搐、肌強直、精神行為異常、失眠、多汗、心律失常等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和消瘦等,可以發生猝死[2,11]。繼發于發作性或持續性共濟失調的步態紊亂,共濟失調有助于區分CASPR2-和LGI1-抗體綜合征[13];以及失眠,尚不清楚是否是真正的睡眠需求減少,或者出現晝夜節律睡眠障礙[11]。
CASPR2抗體相關腦炎有證據表明10%的患者可能合并胸腺瘤,在兒童中不常見[24]。CSF和MRI表現可能正常,或顯示CSF輕度異常,MRI可顯示雙側顳內側改變[2,26]。
1.5 抗α-氨基-3-羥基-5-甲基-4-異唑酸受體腦炎
AMPAR主要表達于突觸后神經元膜,介導腦網絡中大部分興奮性快速突觸傳遞。AMPAR抗體可能與受體上的胞外區域結合,消除AMPAR的表面數量和突觸定位,導致抑制突觸傳遞的穩態可塑性下降,最終導致AE的發生[16,25]。
抗AMPAR腦炎是一種罕見的疾病,主要影響50~60歲的婦女[26]。大約70%的病例中與癌癥相關半數以上患者合并肺癌或胸腺瘤,并可能與副腫瘤抗體同時發生;典型的綜合征是邊緣性腦炎,癥狀為短期記憶喪失、意識混亂和行為異常[1,16,25-26],只有少數患者出現癲癇發作。順行記憶缺陷和混亂是最常見的表現特征[24]。MRI表現為顳葉內側T2/FLAIR高信號[26]。
1.6 抗二肽基肽酶樣蛋白-6抗體相關腦炎
二肽基肽酶樣蛋白-6(Dipeptidyl Peptidase 6,DPPX)是KV4.2鉀通道的一種細胞表面輔助亞單位,降低樹突狀動作電位的反向傳播和調節神經元興奮性,Kv4.2主要介導海馬CA1 Ia,進而在突觸可塑性過程中進行調節。DPPX可促進KV4.2鉀通道小腦顆粒細胞、齒狀回、海馬CA1神經元、紋狀體和丘腦的表面表達和內化,增強通道電導[25]。抗DPPX腦炎的特點是前驅期體重減輕或腹瀉、腦病和中樞神經系統興奮性亢進[27-28],主要臨床表現為精神癥狀(幻覺、過度 驚駭、抑郁)、認知功能下降、神經興奮性增高(癲癇發作、震顫、肌陣攣、肌強直)、自主神經興奮性增高(腹瀉、睡眠障礙)以及小腦腦干受累癥狀[13,25]。會出現與DPPX的自身抗體有關的僵硬人綜合征表現,主要特征為持續的肌肉激活導致過度前凸和彌漫性僵硬[14]。該病罕見,青春期至老年均可發病,以中老年為主,男女比例接近 2∶1[27]。不足10%患者合并淋巴瘤,有合并系統性紅斑狼瘡病例報道;多數患者神經影像正常[27]。
1.7 抗代謝型谷氨酸受體5抗體相關腦炎
研究表明抗代謝型谷氨酸受體5(Metab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MGluR5)的抗體與霍奇金淋巴瘤有關,也有合并小細胞肺癌病例報道[28];抗MgLuR5腦炎表現為記憶喪失和邊緣性腦炎[26]。包括精神與認知障礙、癲癇發作,可出現運動障礙、睡眠障礙以及顱神經受累表現等。各年齡段均可發病,中位發病年齡35歲。多為亞急性起病,前驅癥狀包括頭痛、低熱以及呼吸道癥狀,多數患者腦脊液特異性寡克隆區帶陽性[28]。
1.8 抗谷氨酸脫羧酶抗體相關腦炎
GAD是一種催化合成主要抑制性神經遞質GABA的酶,GAD主要存在于細胞內,在神經傳遞和胞吐過程中,GAD可能短暫地出現在突觸間隙的細胞表面[26,29],可以瞬時激活以快速催化GABA的合成。GAD65抗體靶向關鍵酶,阻斷其激活,并根據需要破壞GABA的迅速產生,破壞GABA能突觸傳遞[1]。
抗GAD抗體通常與惡性腫瘤無關,而是更常見地與1型糖尿病的非腫瘤性自身免疫狀態有關[17]。往往與其他自身抗體如GABAA或GABAB共存[26]。抗GAD腦炎表現為典型的邊緣腦炎特征[15],部分患者以顳葉癲癇為唯一表現;也可表現為癲癇持續狀態[10,26]。MRI顯示顳葉內側典型T2/FLAIR高強度病變,可能發展為顳葉內側硬化[15,26]。
2 治療及預后
兒童的AE抗體陽性率低,表明在兒童早期癲癇發作期間不需要進行常規抗體檢測[26,29]。先前的研究表明,有15%~35%病因不明的癲癇可歸因于自身免疫因素;因此,抗體檢測對于確定不明原因癲癇發作的病因至關重要。免疫療法已被證明對急性癥狀性癲癇發作患者更有效,自身免疫相關癲癇對免疫治療和抗癲癇發作藥物的反應相對較差,這可能是由于結構性、腦炎后病理或持續性T細胞介導的炎癥相關[26,29]。
3 小結與展望
AE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確,主要認為機體免疫耐受遭到破壞,導致自身免疫應答的啟動,產生抗體引起自身免疫性腦炎;免疫治療可改善AE相關癲癇發作;AE的癲癇發作一般對于抗癲癇發作藥物反應較差。可選用廣譜抗癲癇發作藥物,例如苯二氮?類、丙戊酸鈉、左乙拉西坦、拉莫三嗪和托吡酯等;行抗體檢測明確病因可能有助于患者選擇適當的治療方案。
利益沖突聲明 所有作者無利益沖突。
自身免疫性腦炎(Autoimmune encephalitis,AE)抗體分為抗細胞內抗原抗體、抗突觸受體抗體、抗離子通道抗體和其他細胞表面蛋白抗體。針對細胞表面突觸抗原和受體,包括N-甲基-D-天冬氨酸受體(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γ-氨基丁酸受體(gamma-aminobutyric acid receptors,GABAR)、α-氨基-3-羥基-5-甲基-4-異唑酸受體(α-amino-3-hydroxy-5-methyl-4-iso xazolepropionic acid receptor,AMPAR)和甘氨酸受體;針對通道,如AQP4透水通道(Recombinant Aquaporin 4)或電壓門控鉀通道;針對穩定電壓門控鉀通道復合物進入膜的蛋白質,如富含抗亮氨酸的神經膠質瘤滅活蛋白1和接觸蛋白相關蛋白-2;以及針對催化神經遞質形成的酶,如谷氨酸脫羧酶[1]。這些自身抗體可改變細胞表面受體的功能,它們導致目標抗原的聚集和內化,減少細胞表面表達或干擾信號[2]。
AE患者主要表現為精神行為異常、認知障礙、近事記憶力下降、癲癇發作、言語障礙、運動障礙、不自主運動(舞蹈癥)、意識水平下降與昏迷、自主神經功能障礙等[3-5]。精神癥狀和認知變化主要包括偏執思想、激動、人格變化和幻覺;甚至可能會出現攻擊、易怒、情緒不穩、幻覺和睡眠/覺醒周期明顯紊亂等癥狀[1,6]。運動障礙包括緊張癥、不自主運動、肌張力障礙、靜坐不能和口面部運動障礙等[3]。兒童中經常表現為行為異常和運動障礙,而成年人則以精神癥狀和癲癇發作為主[3,7],研究證明有60%兒童患者僅有精神癥狀,而運動障礙和癲癇發作更常見[5,8]。
AE的轉歸與抗體的類型和滴度、腫瘤類型、早期免疫療法、疾病嚴重程度、盡早介入行為問題的管理、運動障礙的管理、機械通氣等有關[9-10]。出現小腦萎縮常常提示預后不良[11]。兒童的中樞性通氣不足的頻率較低,因此預后較好[8]。癥狀出現4周內啟動免疫治療有利于長期預后[12],因此早期干預的患者,預后較好[2-3,11,13],且與改善長期功能和認知結果相關[14]。腫瘤相關的AE預后與腫瘤類型相關[7]。改良 Rankin量表(mRS)呈現高評分的患者有存在免疫治療無反應的趨勢,常常提示預后不良[15];一線免疫治療無反應時使用利妥昔單抗可能會減輕危重疾病的負面影響[15]。
1 自身免疫性腦炎類型
1.1 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體腦炎
抗NMDAR抗體通過NMDAR的交聯和內化,降低了NMDAR在神經元表面的密度[10,16]。NMDAR數量和功能的減少會引起不同的癥狀,這取決于受影響神經元的位置和功能[17]。海馬和邊緣系統的受體密度降低與記憶缺陷和行為問題有關,抑制性中間神經元水平的減少有助于過度興奮狀態,基底節或皮層減少,則可能導致運動障礙或癲癇發作[10,16]。
抗NMDAR腦炎的特征是精神癥狀、行為功能障礙、意識下降、言語和運動障礙、中樞性通氣不足、認知障礙、癲癇發作(以局灶性發作為主)[1,8,16]、自主神經功能障礙等[10,18]。精神癥狀主要是偏執性幻覺癥狀的急性發作[19],自主神經受累常包括直立性低血壓,便秘等[13]。口面部運動障礙常提示處于不隨意運動期[10,14]。睡眠障礙通常發病時失眠,恢復期常表現為嗜睡[2,10]。
NMDAR腦炎最常影響兒童和年輕人[16,20],在成人發病的NMDAR抗體腦炎中,通常表現為精神異常和認知改變;精神特征最主要。兒童中,通常表現為舞蹈癥和意識水平降低等[21]。兒童NMDAR亞基的自身免疫反應被證明是由各種感染因子觸發的,而與腫瘤的關聯較少見[19]。而成人與卵巢畸胎瘤關系密切,腫瘤全切通常與癥狀改善和預后相關,包括降低復發率[10]。
在疾病的發作和高峰階段都具有異常的腦電圖,彌漫性減慢是兒童和成人最常見的腦電圖表現,在峰值階段,還可以檢測到局灶性減慢,癲癇樣放電[22],多態δ節律[16],彌漫性β活性和極端δ刷[16]。MRI常常表現為白質病變[20],T2高信號和腫脹累及內側顳葉或皮層,海馬萎縮[16]。
1.2 抗富含抗亮氨酸的神經膠質瘤滅活蛋白1腦炎
富含抗亮氨酸的神經膠質瘤滅活蛋白1(Antileucine-rich gliomainactivated 1,LGI1)參與神經元興奮性的快速突觸傳遞,當LGI1的缺乏或抗LGI1抗體的存在時增加了神經網絡的興奮性,并通過突觸AMPAR功能的下調導致癲癇疾病[16]。
邊緣性腦炎的特征是亞急性發展的記憶障礙、意識錯亂、睡眠障礙、偏執癥狀、幻覺、易怒、情感癥狀 (包括情緒不穩定) 和癲癇發作等,通常與針對細胞表面抗原 (例如LGI-1、GABABR和AMPAR) 或細胞內抗原[例如抗谷氨酸脫羧酶(Glutamate decarboxylase,GAD)65、Hu和Ma2]的特異性抗體相關[18]。
LGI1抗原抗體相關的AE通常表現為邊緣性腦炎[16]、健忘癥[13]以及合并低鈉血癥[2,16]。癲癇發作常表現為面臂張力障礙發作(FBDS)[2,5],是LGI1腦炎的特征[2,10]。睡眠障礙包括失眠、白天嗜睡和夢想行為,在LGI1患者中最極端的病例完全缺乏夜間睡眠[11];該病影響順行記憶,類似于癡呆[1,6]。腦電圖(EEG)顯示,額葉皮質和海馬區域出現癲癇活動。當只有FBDS時,MRI可能正常或顯示邊緣系統T2高強度[2]以及可能出現基底節和皮質在彌散加權成像和FLAIR序列上的信號改變[16]。免疫治療的延遲也與較差的長期認知結果和海馬萎縮有關[23-24]。
LGI1抗體相關腦炎是成人第二常見AE[16],多見于老年男性,在兒童中很少見。LGI1-AE僅10%與癌癥有關[25]。
1.3 抗γ-氨基丁酸受體相關的自身免疫性腦炎
抗GABAAR的抗體可能通過抗體受體復合物的交聯和內化而導致突觸GABAAR的選擇性減少,從而導致癲癇、焦慮、失眠和其他神經和精神疾病[16]。抗GABAAR腦炎在兒童和成人中都有發病,進展快,癲癇發作是常見的表現[25]。在成年人中,有潛在腫瘤的可能[2]。MRI可顯示多灶性皮層和皮層下T2/FLAIR異常的不典型影像學表現[26]。抗GABAAR抗體腦炎的個體常常合并癲癇持續狀態[16]。
GABABR是一種G蛋白偶聯的抑制性代謝性跨膜受體,高度集中于海馬、丘腦和小腦,限制過度神經元活動,突觸前GABABR通過減少突觸前鈣內流抑制神經遞質釋放,突觸后GABABR通過激活G蛋白激活的內向整流鉀通道引起超極化,自身抗體可能直接阻斷功能而致病[16,25]。抗GABABR腦炎是AE的常見原因[2],通常靶向腦干[14]。常表現邊緣性腦炎和異常運動[1,18,25,26],以及緊張癥[13]和快速發作的癡呆,成人多發,大約一半與小細胞肺癌有關[2,25]。MRI常表現為一側或雙側顳葉T2/FLAIR高信號的典型影像學表現[25-26]。GABABR自身抗體與難治性癲癇發作和癲癇持續狀態有關[2,10]。
1.4 抗接觸蛋白相關蛋白-2抗體相關自身免疫性腦炎
與接觸素相關蛋白樣-2(Contactin associated p rotein like protein 2,CASPR2)是一種跨膜軸突蛋白,是一種細胞黏附分子,CASPR2形成跨膜軸突復合物,存在于中樞神經系統和周圍神經系統,有助于正常的神經沖動傳導和軸突興奮性的調節。CASPR2的抗體可能是通過阻斷CASPR2的功能發揮作用[16]。
CASPR2自身抗體相關的AE常表現為Morvan綜合征[1-2,14,16,26];Morvan綜合征是由抗 CASPR2 抗體介導的周圍神經過度興奮伴腦病,表現為肌顫搐、肌強直、精神行為異常、失眠、多汗、心律失常等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和消瘦等,可以發生猝死[2,11]。繼發于發作性或持續性共濟失調的步態紊亂,共濟失調有助于區分CASPR2-和LGI1-抗體綜合征[13];以及失眠,尚不清楚是否是真正的睡眠需求減少,或者出現晝夜節律睡眠障礙[11]。
CASPR2抗體相關腦炎有證據表明10%的患者可能合并胸腺瘤,在兒童中不常見[24]。CSF和MRI表現可能正常,或顯示CSF輕度異常,MRI可顯示雙側顳內側改變[2,26]。
1.5 抗α-氨基-3-羥基-5-甲基-4-異唑酸受體腦炎
AMPAR主要表達于突觸后神經元膜,介導腦網絡中大部分興奮性快速突觸傳遞。AMPAR抗體可能與受體上的胞外區域結合,消除AMPAR的表面數量和突觸定位,導致抑制突觸傳遞的穩態可塑性下降,最終導致AE的發生[16,25]。
抗AMPAR腦炎是一種罕見的疾病,主要影響50~60歲的婦女[26]。大約70%的病例中與癌癥相關半數以上患者合并肺癌或胸腺瘤,并可能與副腫瘤抗體同時發生;典型的綜合征是邊緣性腦炎,癥狀為短期記憶喪失、意識混亂和行為異常[1,16,25-26],只有少數患者出現癲癇發作。順行記憶缺陷和混亂是最常見的表現特征[24]。MRI表現為顳葉內側T2/FLAIR高信號[26]。
1.6 抗二肽基肽酶樣蛋白-6抗體相關腦炎
二肽基肽酶樣蛋白-6(Dipeptidyl Peptidase 6,DPPX)是KV4.2鉀通道的一種細胞表面輔助亞單位,降低樹突狀動作電位的反向傳播和調節神經元興奮性,Kv4.2主要介導海馬CA1 Ia,進而在突觸可塑性過程中進行調節。DPPX可促進KV4.2鉀通道小腦顆粒細胞、齒狀回、海馬CA1神經元、紋狀體和丘腦的表面表達和內化,增強通道電導[25]。抗DPPX腦炎的特點是前驅期體重減輕或腹瀉、腦病和中樞神經系統興奮性亢進[27-28],主要臨床表現為精神癥狀(幻覺、過度 驚駭、抑郁)、認知功能下降、神經興奮性增高(癲癇發作、震顫、肌陣攣、肌強直)、自主神經興奮性增高(腹瀉、睡眠障礙)以及小腦腦干受累癥狀[13,25]。會出現與DPPX的自身抗體有關的僵硬人綜合征表現,主要特征為持續的肌肉激活導致過度前凸和彌漫性僵硬[14]。該病罕見,青春期至老年均可發病,以中老年為主,男女比例接近 2∶1[27]。不足10%患者合并淋巴瘤,有合并系統性紅斑狼瘡病例報道;多數患者神經影像正常[27]。
1.7 抗代謝型谷氨酸受體5抗體相關腦炎
研究表明抗代謝型谷氨酸受體5(Metab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MGluR5)的抗體與霍奇金淋巴瘤有關,也有合并小細胞肺癌病例報道[28];抗MgLuR5腦炎表現為記憶喪失和邊緣性腦炎[26]。包括精神與認知障礙、癲癇發作,可出現運動障礙、睡眠障礙以及顱神經受累表現等。各年齡段均可發病,中位發病年齡35歲。多為亞急性起病,前驅癥狀包括頭痛、低熱以及呼吸道癥狀,多數患者腦脊液特異性寡克隆區帶陽性[28]。
1.8 抗谷氨酸脫羧酶抗體相關腦炎
GAD是一種催化合成主要抑制性神經遞質GABA的酶,GAD主要存在于細胞內,在神經傳遞和胞吐過程中,GAD可能短暫地出現在突觸間隙的細胞表面[26,29],可以瞬時激活以快速催化GABA的合成。GAD65抗體靶向關鍵酶,阻斷其激活,并根據需要破壞GABA的迅速產生,破壞GABA能突觸傳遞[1]。
抗GAD抗體通常與惡性腫瘤無關,而是更常見地與1型糖尿病的非腫瘤性自身免疫狀態有關[17]。往往與其他自身抗體如GABAA或GABAB共存[26]。抗GAD腦炎表現為典型的邊緣腦炎特征[15],部分患者以顳葉癲癇為唯一表現;也可表現為癲癇持續狀態[10,26]。MRI顯示顳葉內側典型T2/FLAIR高強度病變,可能發展為顳葉內側硬化[15,26]。
2 治療及預后
兒童的AE抗體陽性率低,表明在兒童早期癲癇發作期間不需要進行常規抗體檢測[26,29]。先前的研究表明,有15%~35%病因不明的癲癇可歸因于自身免疫因素;因此,抗體檢測對于確定不明原因癲癇發作的病因至關重要。免疫療法已被證明對急性癥狀性癲癇發作患者更有效,自身免疫相關癲癇對免疫治療和抗癲癇發作藥物的反應相對較差,這可能是由于結構性、腦炎后病理或持續性T細胞介導的炎癥相關[26,29]。
3 小結與展望
AE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確,主要認為機體免疫耐受遭到破壞,導致自身免疫應答的啟動,產生抗體引起自身免疫性腦炎;免疫治療可改善AE相關癲癇發作;AE的癲癇發作一般對于抗癲癇發作藥物反應較差。可選用廣譜抗癲癇發作藥物,例如苯二氮?類、丙戊酸鈉、左乙拉西坦、拉莫三嗪和托吡酯等;行抗體檢測明確病因可能有助于患者選擇適當的治療方案。
利益沖突聲明 所有作者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