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調查汶川地震災區中學生腸易激綜合征(IBS)的患病情況,分析羅馬Ⅱ和羅馬Ⅲ診斷標準對該人群IBS患病率的影響。 方法 在汶川地震后2年半和3年,分別用羅馬Ⅱ和羅馬Ⅲ標準制定IBS中學生問卷調查表對地震災區和非地震災區5所中學的中學生進行2次調查,分析比較IBS患病率的變化。 結果 用羅馬Ⅱ標準調查發現地震災區中學生IBS患病率為23.6%;非地震災區患病率為21.6%,二者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267);用羅馬Ⅲ標準調查發現地震災區中學生IBS患病率為6.2%,非地震災區患病率為4.6%,二者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139)。符合兩種診斷標準的地震災區IBS學生有10.3%,非地震災區IBS學生有9.2%,兩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②支持兩種診斷標準的癥狀方面,地震災區IBS學生每天排便>3次或每周排便<3次等癥狀相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01)。③按羅馬Ⅲ標準,各亞型構成比IBS-C為30.4%,IBS-D為28.4%,IBS-M為8.8%,IBS-U為32.4%;按羅馬Ⅱ標準,各亞型構成比為IBS-C為28.5%,IBS-D為47.7%,腹瀉和便秘交替型為18.6%,羅馬Ⅲ標準中的IBS-M和IBS-U合為一組與羅馬Ⅱ標準中的腹瀉和便秘交替型的構成比進行比較,二者有統計學意義(P<0.001)。 結論 羅馬Ⅱ和羅馬Ⅲ兩種標準調查地震災區中學生IBS患病率和分型存在著差異,但兩種標準對地震災區IBS患病率的影響是對等的,患病率和分型的不同是由兩種標準的本身的差異造成,可能更接近羅馬Ⅲ診斷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