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胡萬冬, 高在芬, 李曉鶯, 王亞萍, 劉勇, 史建國, 張洪偉. NR2F1基因變異致嬰兒癲癇性痙攣綜合征一例. 癲癇雜志, 2023, 9(6): 536-540. doi: 10.7507/2096-0247.202307014 復制
嬰兒癲癇性痙攣綜合征(Infantile epileptic spasms syndrome,IESS)是一種發育性癲癇性腦病,以癲癇性痙攣發作、腦電圖高度失律、發育遲滯或倒退為特征,約40%左右病例與遺傳性病因有關[1-3]。本研究通過對1例IESS的患兒進行全外顯子測序并應用Sanger測序進行家系驗證,結果顯示患兒存在NR2F1基因新發c.452T>A(p.Met151Lys)變異,總結其臨床及腦電圖特點,現作如下報道。
病例資料 患兒 女,5月齡5天,因“不能追視2個月,驚厥發作1天”入院。患兒于2個月前發現不能追視,就診于當地醫院,未予特殊外理。1天前患兒出現驚厥發作,表現為肢體上抬或點頭擁抱樣動作,孤立或成串發作。患兒為足月順產,生后因“羊水污染”于當地新生兒科住院治療。出生體質量3.8 kg,生后母乳喂養,現豎頭不穩,翻身不利,不能追視。查體:體溫36.2℃,脈搏128次/min,呼吸28次/min,體質量7 kg;發育落后,精神好,呼吸平穩。左側小腿處可見兩處咖啡色斑塊,較大者位于左側小腿外側,全身未見皮疹。雙肺呼吸音粗,未聞及干濕啰音。心前區未聞及雜音,腹部查體未見異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征陰性。腦電圖示異常嬰兒期腦電圖,發作間期醒-睡各期為廣泛性及多灶性放電,睡眠期成片段樣后頭部為主高度失律,并監測到痙攣發作(圖1);顱腦磁共振成像示:髓鞘化落后,胼胝體后部及壓部較細,部分腦外液腔隙較寬(圖2);血尿串聯質譜分析、眼眶磁共振成像均未見明顯異常;視誘發電位:提示雙側視神經通路電位輕度異常;眼底檢查:散瞳+表面麻醉下retcam檢查眼底:右眼視盤界清色淡紅,視網膜血管走行可,未見明顯出血滲出;左眼視盤色淡,視網膜血管走行可,顳上方見一點色點狀病灶(圖3)。Gesell發育測試:適應性、語言、個人-社交:極重度發育遲緩;大運動、精細動作:中度發育遲緩;Peabody運動發育量表:粗大運動:87;精細運動:70;總體運動78;治療后復查腦電圖示多灶性(雙側后頭部著)放電。家系全外顯子測序:檢測到NR2F1基因新發雜合錯義變異:c.452T>A(p.Met151Lys),此序列變化導致NR2F1基因第452位核苷酸T被替換為A,第151號氨基酸由甲硫氨酸變成賴氨酸,相關表型為Bosch-Boonstra-Schaaf視神經萎縮綜合征(圖4)。根據ACMG指南,該變異為疑似致病性變異。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兒父母簽署知情同意書。

a. 雙側后頭部為主的多灶性放電,呈片段樣高度失律;b. 痙攣發作:彌漫性多位相慢波,伴菱形肌電爆發


a. 左眼:視盤色淡;b. 右眼:視盤界清色淡紅

診斷、治療及隨訪 根據患兒癥狀、查體及輔助檢查結果,結合基因檢測結果,診斷為“① IESS;② 全面發育遲緩;③ Bosch-Boonstra-Schaaf視神經萎縮綜合征”,予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20 U靜脈泵入14天后改潑尼松口服、托吡酯6.25 mg每日一次,口服3天后加量至12.5 mg每日兩次,治療約1周無驚厥發作。出院后患兒繼續口服托吡酯12.5 mg每日兩次,患兒出院回家后隨訪至2023年7月無驚厥發作。
討論 IESS是一種以癲癇樣痙攣發作為特征,合并腦電圖高度失律和神經發育遲緩的癲癇綜合征[1]。其發病率為2~5/10000活產,其病因多樣,約40%的病例與遺傳性病因有關,包括 21-三體、ARX、CDKL5、FOXG、GRIN1、GRIN2A、MAGI、MEF2C、SLC25A22、SPTANI、STXBP1、 IQSEC2、TSC1、TSC2 等[2-3]。NR2F1單倍體功能不全引起的主要臨床特征為智力障礙、發育遲緩、癲癇、張力減退、聽力喪失和視神經萎縮,也被稱為Bosch-Boonstra-Schaaf視神經萎縮綜合征(BBSOAS)[4],此患兒表現為發育遲緩、IESS、視神經萎縮等表現,符合BBSOAS的表現。目前為止,通過中國知網、萬方數據、PubMed等數據庫檢索,共56例BBSOAS患者[5-24],其中45例(44/51)有視力損害,42例(42/51)出現視神經萎縮,36(36/46)例出現肌張力減低,22例(22/41)存在視神經發育不全,20例(20/34)存在眼球震顫或聚焦障礙,47例(47/52)出現全面發育遲緩,35例(35/48)具有自閉癥樣表現,32例(32/49)在頭顱MRI檢查中發現異常,32例(31/49)合并癲癇發作,11例合并IESS,6例合并局灶性發作,5例合并全面性發作(未具體分型),2例多種發作形式,8例發作形式不明,IESS為其比較常見的發作類型,因此NR2F1基因也是IESS的致病基因[8]。既往文獻共報道NR2F1基因變異位點47個,其中錯義變異33例,啟動子變異8例,無義變異6例,移碼變異5例,整碼變異2例(圖5)。

NR2F1基因編碼一種屬于類固醇/甲狀腺激素受體超家族的轉錄調控因子,其屬于雞卵清蛋白上游啟動子轉錄因子(COUP.TFs)的一種,屬于細胞核受體超家族。NR2F1具有兩個高度保守的結構域:一個鋅指DNA結合域(DBD),其能夠識別目標DNA序列(由一個核苷酸間隔的直接重復序列,稱為DR1),另一個是假定的配體結合域(LBD),對輔助因子二聚化和結合具有重要作用[25]。迄今為止,報道的NR2F1的大多數變異都是錯義變異,主要位于這兩個功能域。現有的體外研究也證實了致病錯義變異在NR2F1 DBD中的主要負面影響[14]。此患兒影響的主要功能域是DBD,使其不能夠識別DNA序列,從而降低了NR2F1的轉錄活性,影響了細胞增殖、分化和遷移,引起 BBSOAS患兒的幾種癥狀,如智力殘疾、視力障礙、癲癇和自閉癥特征等。
BBSOAS患者中存在基因型-表型相關性,特別是攜帶DBD功能缺失變異的BBSOAS患者,與該蛋白其他區域變異的患者相比,表現出更嚴重的臨床特征[4]。由于NR2F1以二聚體的形式結合DNA,這種基因型-表型相關性可能是由于在二聚體過程中,變異的NR2F1蛋白對正常功能蛋白的顯性負面影響所形成的的,盡管BBSOAS患者的表型譜略有變化,有時使診斷評估困難,但眼科受累是本病的一個主要特征[9]。但此患兒與之前報道不同,雖由DBD功能缺失變異,但是患兒臨床癥狀較輕,隨訪至今眼部病變未見明顯進展,驚厥控制良好。
綜上,此個案報道了新的NR2F1變體所致的一例IESS的患兒。該變異位點既往在國內外文獻中此位點未見報道,擴展了NR2F1的基因型,為后期BBSOAS并IESS患兒的基因型-表型提供了依據。
利益沖突聲明 所有作者無利益沖突。
嬰兒癲癇性痙攣綜合征(Infantile epileptic spasms syndrome,IESS)是一種發育性癲癇性腦病,以癲癇性痙攣發作、腦電圖高度失律、發育遲滯或倒退為特征,約40%左右病例與遺傳性病因有關[1-3]。本研究通過對1例IESS的患兒進行全外顯子測序并應用Sanger測序進行家系驗證,結果顯示患兒存在NR2F1基因新發c.452T>A(p.Met151Lys)變異,總結其臨床及腦電圖特點,現作如下報道。
病例資料 患兒 女,5月齡5天,因“不能追視2個月,驚厥發作1天”入院。患兒于2個月前發現不能追視,就診于當地醫院,未予特殊外理。1天前患兒出現驚厥發作,表現為肢體上抬或點頭擁抱樣動作,孤立或成串發作。患兒為足月順產,生后因“羊水污染”于當地新生兒科住院治療。出生體質量3.8 kg,生后母乳喂養,現豎頭不穩,翻身不利,不能追視。查體:體溫36.2℃,脈搏128次/min,呼吸28次/min,體質量7 kg;發育落后,精神好,呼吸平穩。左側小腿處可見兩處咖啡色斑塊,較大者位于左側小腿外側,全身未見皮疹。雙肺呼吸音粗,未聞及干濕啰音。心前區未聞及雜音,腹部查體未見異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征陰性。腦電圖示異常嬰兒期腦電圖,發作間期醒-睡各期為廣泛性及多灶性放電,睡眠期成片段樣后頭部為主高度失律,并監測到痙攣發作(圖1);顱腦磁共振成像示:髓鞘化落后,胼胝體后部及壓部較細,部分腦外液腔隙較寬(圖2);血尿串聯質譜分析、眼眶磁共振成像均未見明顯異常;視誘發電位:提示雙側視神經通路電位輕度異常;眼底檢查:散瞳+表面麻醉下retcam檢查眼底:右眼視盤界清色淡紅,視網膜血管走行可,未見明顯出血滲出;左眼視盤色淡,視網膜血管走行可,顳上方見一點色點狀病灶(圖3)。Gesell發育測試:適應性、語言、個人-社交:極重度發育遲緩;大運動、精細動作:中度發育遲緩;Peabody運動發育量表:粗大運動:87;精細運動:70;總體運動78;治療后復查腦電圖示多灶性(雙側后頭部著)放電。家系全外顯子測序:檢測到NR2F1基因新發雜合錯義變異:c.452T>A(p.Met151Lys),此序列變化導致NR2F1基因第452位核苷酸T被替換為A,第151號氨基酸由甲硫氨酸變成賴氨酸,相關表型為Bosch-Boonstra-Schaaf視神經萎縮綜合征(圖4)。根據ACMG指南,該變異為疑似致病性變異。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兒父母簽署知情同意書。

a. 雙側后頭部為主的多灶性放電,呈片段樣高度失律;b. 痙攣發作:彌漫性多位相慢波,伴菱形肌電爆發


a. 左眼:視盤色淡;b. 右眼:視盤界清色淡紅

診斷、治療及隨訪 根據患兒癥狀、查體及輔助檢查結果,結合基因檢測結果,診斷為“① IESS;② 全面發育遲緩;③ Bosch-Boonstra-Schaaf視神經萎縮綜合征”,予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20 U靜脈泵入14天后改潑尼松口服、托吡酯6.25 mg每日一次,口服3天后加量至12.5 mg每日兩次,治療約1周無驚厥發作。出院后患兒繼續口服托吡酯12.5 mg每日兩次,患兒出院回家后隨訪至2023年7月無驚厥發作。
討論 IESS是一種以癲癇樣痙攣發作為特征,合并腦電圖高度失律和神經發育遲緩的癲癇綜合征[1]。其發病率為2~5/10000活產,其病因多樣,約40%的病例與遺傳性病因有關,包括 21-三體、ARX、CDKL5、FOXG、GRIN1、GRIN2A、MAGI、MEF2C、SLC25A22、SPTANI、STXBP1、 IQSEC2、TSC1、TSC2 等[2-3]。NR2F1單倍體功能不全引起的主要臨床特征為智力障礙、發育遲緩、癲癇、張力減退、聽力喪失和視神經萎縮,也被稱為Bosch-Boonstra-Schaaf視神經萎縮綜合征(BBSOAS)[4],此患兒表現為發育遲緩、IESS、視神經萎縮等表現,符合BBSOAS的表現。目前為止,通過中國知網、萬方數據、PubMed等數據庫檢索,共56例BBSOAS患者[5-24],其中45例(44/51)有視力損害,42例(42/51)出現視神經萎縮,36(36/46)例出現肌張力減低,22例(22/41)存在視神經發育不全,20例(20/34)存在眼球震顫或聚焦障礙,47例(47/52)出現全面發育遲緩,35例(35/48)具有自閉癥樣表現,32例(32/49)在頭顱MRI檢查中發現異常,32例(31/49)合并癲癇發作,11例合并IESS,6例合并局灶性發作,5例合并全面性發作(未具體分型),2例多種發作形式,8例發作形式不明,IESS為其比較常見的發作類型,因此NR2F1基因也是IESS的致病基因[8]。既往文獻共報道NR2F1基因變異位點47個,其中錯義變異33例,啟動子變異8例,無義變異6例,移碼變異5例,整碼變異2例(圖5)。

NR2F1基因編碼一種屬于類固醇/甲狀腺激素受體超家族的轉錄調控因子,其屬于雞卵清蛋白上游啟動子轉錄因子(COUP.TFs)的一種,屬于細胞核受體超家族。NR2F1具有兩個高度保守的結構域:一個鋅指DNA結合域(DBD),其能夠識別目標DNA序列(由一個核苷酸間隔的直接重復序列,稱為DR1),另一個是假定的配體結合域(LBD),對輔助因子二聚化和結合具有重要作用[25]。迄今為止,報道的NR2F1的大多數變異都是錯義變異,主要位于這兩個功能域。現有的體外研究也證實了致病錯義變異在NR2F1 DBD中的主要負面影響[14]。此患兒影響的主要功能域是DBD,使其不能夠識別DNA序列,從而降低了NR2F1的轉錄活性,影響了細胞增殖、分化和遷移,引起 BBSOAS患兒的幾種癥狀,如智力殘疾、視力障礙、癲癇和自閉癥特征等。
BBSOAS患者中存在基因型-表型相關性,特別是攜帶DBD功能缺失變異的BBSOAS患者,與該蛋白其他區域變異的患者相比,表現出更嚴重的臨床特征[4]。由于NR2F1以二聚體的形式結合DNA,這種基因型-表型相關性可能是由于在二聚體過程中,變異的NR2F1蛋白對正常功能蛋白的顯性負面影響所形成的的,盡管BBSOAS患者的表型譜略有變化,有時使診斷評估困難,但眼科受累是本病的一個主要特征[9]。但此患兒與之前報道不同,雖由DBD功能缺失變異,但是患兒臨床癥狀較輕,隨訪至今眼部病變未見明顯進展,驚厥控制良好。
綜上,此個案報道了新的NR2F1變體所致的一例IESS的患兒。該變異位點既往在國內外文獻中此位點未見報道,擴展了NR2F1的基因型,為后期BBSOAS并IESS患兒的基因型-表型提供了依據。
利益沖突聲明 所有作者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