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如何查找和使用研究證據可以幫助政策制定者及其決策支持者們更優質高效地工作。本系列的每篇文章各推薦一種方法,政策制定者及其決策支持者們可采用這些方法查找和使用證據進行知證衛生決策。本系列文章涉及四個寬泛領域:① 支持知證決策;② 確定政策制定三個階段的證據需求,這三個階段包括:明確問題、擬訂方案和制訂實施計劃;③ 尋找并評價這三階段所需證據,包括系統評價和其它類型證據;④ 根據研究證據進行決策。每篇文章都由1 ~ 3 個與主題相關的案例情景引出,用于幫助讀者在使用SUPPORT 工具時判斷自己所屬的情況。本系列絕大部分文章都以結構化提出系列問題的方式,引導讀者了解推薦工具,并展示如何采取措施更優質高效地支持知證決策。這些措施包括:利用研究證據明確問題;評價針對該問題所選系統評價中結果的適用性;組織和開展政策對話以支持知證決策;制定政策監測和評估計劃。部分文章所提出的問題對如何支持知證決策提供了更通用的指導,每篇文章后面還附有其他相關信息資源。評估支持知證衛生決策方法是一個正在發展的領域,歡迎讀者對怎樣改進本系列文章提供反饋信息。
本文我們主要討論公平性問題。不公平可以定義為“不必要且可避免的、不公平、不公正的健康差異”。 公平性和不公平與社會和經濟因素間的關系已有成熟研究。有效的政策或項目能提高人群總體健康水平。但這 些政策及項目對公平性的影響不一:它們可能并不影響公平性問題,也可能減輕或加劇不公平性問題(不論對人群 健康的總體影響如何)。 當應用研究證據分析政策或項目方案對弱勢群體及特定環境下公平性問題的潛在影響時,本文建議考慮以下 4 個問題:① 對于正在斟酌的方案,哪些可能是弱勢群體或不利環境?② 針對弱勢群體或不利環境的方案,對其相 對效果的預期差異是否有合理解釋?③ 是否不同群體或環境的基線情況有差異,以至方案在弱勢群體或不利環境 的絕對效果有差異,或主要問題的重要性不同。④ 是否對實施方案時應注意的問題做了深入思考,以確保減輕(如 果可能)或至少不加劇不公平性問題。
本文是為衛生政策及規劃的決策者及其支持者寫的系列文章之一。本文提出使用證據以判斷所選政策和衛生規劃的利弊關系。作出判斷時我們建議考慮以下五個問題:① 進行比較的選擇是什么?② 所比較的選擇最重要的可能結果是什么?③ 對所比較的選擇每一項重要結果而言,其影響的最佳估計是什么?④ 對所估計的影響,決策者及其他相關人員有多大的把握度?⑤ 有無正規的經濟學模型幫助決策?
我們在本文中提出告知公眾并使之參與政策制定和實施的策略。使各級衛生系統的公眾(患者和公眾)參與政策制定和實施的重要性得到廣泛認同。他們是公共政策所帶來的有利或不利影響的最終受眾,許多政府和組織已認識到使公眾參與知證決策過程的價值。這樣做的潛在好處包括制定包含公眾想法并表明其關注點的政策,改善政策實施效果,促進醫療衛生服務和增進健康。公眾參與也可被看做是政策的本質目標之一,鼓勵民主參與、公眾責任和透明。關于公眾參與策略,我們提出可考慮的三個問題,分別是:① 與媒體合作時,可用哪些策略來告知公眾有關政策的制定和實施?② 與民間社會團體合作時,可用什么策略告知公眾并使之參與政策制定和實施?③ 可用什么方法使需方參與政策制定與實施?
健康干預效果系統評價的可靠性參差不齊。因此,政策制定者及支持者需評價此類證據的可信度。采 用系統透明的評價過程可避免判斷時出現誤差和偏倚。在確定干預效果系統評價結果的可信度時,本文建議考慮 以下五個問題:① 這篇評價是否明確提出了一個恰當的決策或管理問題?② 是否使用了恰當的標準去評價系統 評價中的研究?③ 對相關研究的檢索是否詳盡且較全面?④ 對納入研究與評價主題相關性及其偏倚風險所展開 的評估是否具有可重復性?⑤ 不同研究之間的結果是否相似?
“監測”一詞常用于描述這樣的過程,即系統地收集數據以告知決策者、管理者及其他利益相關者一項新政策或規劃的實施是否符合其預期。出于監測的目的而使用指標作出相關判斷,如是否達到預期目標,或是否恰當地使用所分配的資金。有時“評估”一詞可與“監測”一詞互換,但前者常更強調結果的獲得。當使用“效果評估”一詞時,常指特別嘗試設法去確定觀察到的結果變化是否可歸因于特定的政策或規劃。我們在本文中提出能用于指導政策或規劃監測與評估的四個問題:① 是否有必要監測?② 應測量什么?③ 是否應開展效果評估?④ 如何進行效果評估?
本文擬解決證據不足情況下的決策問題。決策者通常沒有充足的證據來確定某衛生政策或項目方案會帶來哪些影響,但他們仍必須做出決策。當沒有充分證據確定實施方案效果時,我們建議考慮以下4 個問題:①是否有該方案效果的系統評價?② 是否將不確定性證據誤解為該方案無效的證據?③ 盡管缺乏證據,是否能對該項決策充滿信心?④ 所選方案是否會產生潛在危害或無效或價無所值?
決策者開展或支持知證決策與項目的資源有限。所需資源包括員工的工作時間、員工開展工作的基礎設施(如電子圖書館的使用權限或購買期刊文章)和不斷更新專業知識。決策者們也許更愿意將這樣的工作承包給具備恰當技能和設施的獨立機構,但決策者的資金有限。不管為知證決策提供的支持來自外部還是內部,是集中還是分散,資源都需要合理最大化利用。不恰當設定優先次序的例子包括:① 采取逐個評價個案的方式支持知證決策制定時間進度表, 而不是為每一個時間進度表提供明確規范的支持力度;② 優先次序設定的標準含糊不清;尤其設定優先次序的過程不清楚或不系統不準確;③ 無交流和監測評價計劃。本文提出用于指導在查找和使用研究證據支持知證決策的過程中如何設定優先次序的問題,包括:① 設定優先次序的方法可否明確地為以不同方式解決最優先問題制定時間表?② 該方法是否采用了設定優先次序的清晰標準?③ 該方法是否采用了設定優先次序的清晰流程?④ 該方法是否采用了交流策略和監測與評估計劃?
本文討論以下3 個問題:① 什么是證據?② 研究證據在知證衛生決策中有何作用?③ 什么是知證決策?知證衛生決策是一種決策方法,旨在保證基于最佳可及的研究證據做出決策。知證決策的特點是將系統、透明地獲取和評價證據的方法引入決策全過程。雖不要求制定政策的整個過程系統和透明,但在制定政策的全過程,采用系統的步驟可以確保合理地查找、評價和使用相關研究。過程透明化旨在確保他人可以檢查什么樣的研究證據被用于支持決策并評價證據及其意義。知證決策幫助政策制定者了解這些過程。
本文我們主要考慮資源利用與成本問題。一項政策或項目方案在資源利用方面的結果與其他方面的 影響(如獲益和危害)有所不同。但考慮不同方案的資源利用結果與考慮其他方面的影響類似,因為決策者及其下 屬需要確定對資源利用的重要影響,獲得和評價有關這些影響可得的最佳證據,并確保價有所值。當評估某項方 案的資源利用及成本結果時,我們建議考慮以下4 個問題:① 對資源利用最重要的影響有哪些?② 現有哪些證據 對資源利用有重要影響?③ 資源利用影響的證據可信度有多高?④ 是否對資源利用的影響采用了其真實成本進 行恰當賦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