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觀察青年近視人群視網膜血管旁異常臨床表現及光相干斷層掃描(OCT)圖像特征。方法病例觀察研究。2020年7~12月于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眼科就診的青年不同近視屈光度患者523例1046只眼納入研究。其中,男性277例,女性246例;中位年齡19.0(5.0)歲。所有患眼均行最佳矯正視力、頻域光相干斷層掃描(OCT)檢查以及眼軸長度(AL)測量。患眼中位近視屈光度為5.00(3.25)D。其中,低度、中度、高度近視分別為227、405、414只眼。患眼平均AL為(25.6±2.8)mm。采用頻域OCT儀對視網膜顳上、顳下、鼻上、鼻下血管弓和黃斑中心凹進行放射狀掃描。采集存在視網膜血管旁囊腔、微皺褶、板層裂孔的圖像并存儲。觀察分析視網膜血管旁異常患病率、組成比例、分布規律及OCT影像特征。視網膜血管旁異常分布比較采用χ2檢驗;不同血管旁異常表現者年齡、屈光度、AL比較采用K-W秩和檢驗。結果1046只眼中,檢出視網膜血管旁異常40只眼,總患病率3.8%(40/1046)。其中,中度、高度近視者視網膜血管旁異常患病率分別為0.7%(3/405)、8.9%(37/414)。40只眼中,血管旁囊腔、微皺褶、板層裂孔分別為40(3.8%,40/1046)、28(2.7%,28/1046)、13(1.2%,13/1046)只眼。其中,血管旁囊腔最常見(100.0%,40/40),其次為血管旁微皺褶(70.0%,28/40),板層裂孔最少見(32.5%,13/40)。單純囊腔12只眼(30.0%,12/40);囊腔伴微皺褶15只眼(37.5%,15/40);囊腔、微皺褶、板層裂孔共存13只眼(32.5%,13/40)。顳側血管弓視網膜血管旁囊腔(χ2=25.664)、微皺褶(χ2=14.973)、板層裂孔(χ2=13.499)明顯多于鼻側,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結論青年近視人群視網膜血管旁異常總患病率為3.8%;中度、高度近視者均可發生。血管旁囊腔可能是視網膜血管旁異常最早期病變。3種血管旁異常多沿視網膜顳側血管弓分布。
目的觀察青年近視人群視網膜血管幾何結構的變化。方法回顧性臨床研究。2018年6~12月于華東療養院行常規體檢的青年人235名235只眼納入研究。其中,男性94名,女性141名;年齡(34.89±6.15)歲;等效球鏡度(SE)(-3.78±3.25)D。根據SE將受檢者分為高度近視組(SE≤-6.0 D)、中低度近視組(-0.5 D>SE>-6.0 D)、正視組(0.5 D≥SE≥-0.5 D),分別為59(25.11%,59/235)、131(55.74%,131/235)、45(19.15%,45/235)名。應用計算機程序提取和分析視網膜血管幾何參數,包括視網膜中央動脈管徑當量(CRAE)、視網膜中央靜脈管徑當量(CRVE)、動脈分形維數(FDa)、靜脈分形維數(FDv)、動脈曲率紆曲度(CTORTa)、靜脈曲率紆曲度、動脈分支角(BAa)、靜脈分支角、動脈分支系數、靜脈分支系數。單因素方差分析和協方差分析比較高度近視組、中低度近視組、正視組測量結果;線性回歸分析SE與視網膜血管幾何參數間的關系。結果校正年齡、糖化血紅蛋白、平均動脈壓、體重指數、眼壓后,高度近視組、中低度近視組、正視組受檢眼CRAE(F=65.11)、CRVE(F=61.52)、FDa(F=14.26)、FDv(F=8.31)、CTORTa(F=5.07)、BAa(F=6.51)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CRAE、CRVE與SE呈線性相關(P<0.05);高度近視組受檢眼FDa、FDv、CTORTa、BAa隨近視加深而減小(P<0.05)。結論近視人群視網膜血管幾何學結構發生改變,隨近視屈光度加深,視網膜血管改變逐步加劇。
目的 探討“乙類乙管”疫情防控政策以來甘肅省蘭州市中青年人群感染新冠病毒的相關流行病學特征。方法 收集“乙類乙管”疫情防控政策發布之日起4個月內(2022年11月8日—2023年2月28日)甘肅省蘭州市兩所三甲醫院的各類人員共1800人,調查研疫苗接種情況、核酸抗原抗體檢測情況、感染的具體時間、主要癥狀、病情程度等。結果 參與本次調查研究1800人,有1685人全程接種了新冠疫苗(93.6%),1 565人感染了新冠病毒(86.9%)。1565例感染者中,同時完成核酸和抗原檢測523人(33.4%),僅完成核酸檢測者382人(24.4%),僅完成抗原檢測者490人(31.3%),恢復期IgG血清學檢測170人(10.9%)。感染者輕型和中型共1490人(95.2%),重型及危重型共75人(4.8%),住院人數96人(6.1%),無死亡病例(0%)。2022年11月上半月感染92例(5.9%),11月下半月感染141例(9.1%),12月上半月感染例630例(40.3%),12月下半月感染553例(35.3%),2023年1月上半月感染109例(7.0%),1月下半月感染38例(2.3%),2月上半月感染2例(0.1%),2月下半月感染0例(0%)。1565例感染者中,825人(52.7%)以呼吸道癥狀為主。293人(18.7%)以消化道癥狀為主。257人(16.4%)以植物神經紊亂癥狀為主。140人(8.9%)以嗅覺味覺減弱、肢體疼痛等其他癥狀為主。48人(3.3%)感染后無癥狀。結論 甘肅地區中青年人群有較高的疫苗接種率。“乙類乙管”疫情防控政策以來,中青年人群新冠病毒感染率高,抗原檢測人數多于核酸檢測,感染以后大多數屬于輕型和中型,重癥及危重患者少,住院率低,無死亡病例。感染高峰期出現在2022年12月的上半月,至2023年2月下半月感染人數清零。新冠病毒感染的主要癥狀以呼吸道為主,其次是消化道和植物神經紊亂,完全無癥狀者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