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gigg0"></table>
  • 華西醫學期刊出版社
    作者
    • 標題
    • 作者
    • 關鍵詞
    • 摘要
    高級搜索
    高級搜索

    搜索

    找到 作者 包含"金瑞峰" 3條結果
    • 島葉癲癇的研究進展

      隨著立體定向腦電圖(Stereoelectroencephalography,SEEG)技術的廣泛使用,島葉癲癇逐漸被認識,其癥狀學也逐漸被描述清楚。在島葉癲癇的研究中,主觀癥狀(如上腹部感覺、聽覺和軀體感覺等)對于識別島葉癲癇至關重要,客觀的運動成分也比較突出。島葉癲癇癥狀學的多樣性與其特殊的皮層構筑特點、廣泛的功能連接和致癇網絡有關。由于島葉特殊的位置關系,切除手術有一定的風險,SEEG引導下立體定向腦電圖引導下射頻熱凝毀(Radio 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RF-TC)、激光間質熱療法(MRI-guided laser interstitial thermal therapy,LITT)具有接近于切除性手術的有效性,同時具有更高的安全性。這種精準、微創的治療方法有可能會部分取代傳統的切除性外科手術,使更多的癲癇患者獲益,但目前來說該技術仍然只是一種嘗試。

      發表時間: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生酮飲食治療RHOBTB2基因相關發育性癲癇性腦病一例并文獻復習

      發表時間: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生酮飲食治療皮質發育畸形導致兒童藥物難治性癲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目的 探究生酮飲食(Ketogetic diet, KD)療法在皮層發育畸形(Malformations of cortical development,MCD)致兒童藥物難治性癲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顧性分析2021年5月—2023年2月山東大學附屬兒童醫院癲癇中心收治的10例MCD致藥物難治性癲癇患兒的臨床資料,均為首次接受經典KD治療。分別于KD治療后1、3、6、12個月對患兒進行隨訪,采用 Engel分級評估臨床療效,同時記錄不良反應情況。結果 本研究10例患者,男女各5例,起病年齡為0.2~36.0(10.3±11.1)月齡,病程2.0~31.0(9.7±8.5)個月,開始KD的年齡為3.0~50.0(20.0±15.7)個月。頭顱影像學提示:2例為半側巨腦癥、1例為無腦回、1例為巨腦回合并多微小腦回畸形、6例FCD、3例有基因異常(2例DEPDC5基因、1例ARX基因),所有患兒KD治療前均有不同程度的發育遲緩。KD治療前服用的抗癲癇發作藥物為2.0~5.0(3.2±0.9)種,KD治療3個月的無發作率為20%(2/10),有效率為50%(5/10)。發育改善率:3個月為50.0%(5/10)。5例有輕微的不良反應(50%),其中1例為低鉀、4例為胃腸道反應,均在下調KD飲食比例后緩解,沒有患兒因不良反應停用KD。結論 KD療法是一種治療MCD致兒童藥物難治性癲癇的安全有效的方法,部分患兒可改善發育水平。

      發表時間: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共1頁 上一頁 1 下一頁

    Format

    Content

  • <table id="gigg0"></table>
  • 松坂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