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傳統上對腹股溝疝修補術后再發生的疝,都認為是腹股溝復發疝(以下簡稱復發疝),這種認識一直沿用至今,不僅給臨床工作帶來困擾,有的還當成“醫療事故”,并對臨床療效的判斷、分析以及科研資料的統計帶來不利影響。以往對腹股溝復發疝的認識是一個籠統的概念,對復發疝發生的時間、病因、解剖部位及疝的類型等未作認真、細致的分析和考慮,如疝發生的時間是在術后短期還是術后數月、數年甚至數十年,其原因是不同的。又如第一次手術時是腹股溝斜疝,而術后再發生的疝可能是斜疝,亦可能是直疝、股疝或其它疝,其解剖部位或疝的類型有可能與原發疝相同或不同。
目的 探討腹股溝疝的病因及如何降低無張力疝修補術后的復發率。方法 對716例行無張力疝修補術的腹股溝疝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結果 所有患者手術均順利,無手術死亡和切口感染。術后出現陰囊積液11例,經穿刺抽液后痊愈; 并發尿潴留23例,經導尿處理后24~48 h恢復正常。術后隨訪3~51個月,復發1例,復發率為0.1%。結論 腹內高壓是導致成人腹股溝疝的重要因素,為有效降低無張力疝修補術后復發率,除了建立腹股溝區現代解剖生理的新概念外,必須注意防治腹內高壓及遵循手術治療中的“個體化” 原則。
目的:探討3D網塞在腹股溝疝修補術中的應用。方法:隨機選取30例腹股溝疝患者用3D網塞行無張力疝修補術。結果:本組平均手術時間35 min,平均術中出血15 mL。術后8~24 h下地活動,均未給鎮痛藥,無手術死亡、無切口感染、陰囊血腫等并發癥,患者局部舒適性好,異物感不明顯,隨訪5~10個月,無一例復發。結論:使用3D網塞作為充填式疝修補材料具有手術創傷小、恢復快,患者局部舒適性好,復發率低等優點。
T lymphocyte acid α-naphthl acetate esterase (Tc-ANAE) activity was measured in 23 pathologically proved gastric cancer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surgical intervention. The result showed that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obviously decreased the Tc-ANAE activity in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ncer (P<0.01), especially decreased the immune function in late stage cases (stage Ⅳ) (P<0.01), the more advanced the cancer was, the more impaired the immune function was.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had no influence on immune function in earlier stages (P>0.05).
目的探討無張力疝修補術在雙側腹股溝疝中的臨床應用價值。 方法1999年5月至2002年4月采用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雙側腹股溝疝25例,其中采用充填法18例, 雙層補片5例, 一側充填一側雙層補片2例。結果全組病例切口均一期愈合, 術后5~7 d出院,隨訪至今無復發。結論無張力疝修補術具有手術創傷小、痛苦少、術后恢復快等優點, 是治療雙側腹股溝疝的最佳術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