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gigg0"></table>
  • 華西醫學期刊出版社
    作者
    • 標題
    • 作者
    • 關鍵詞
    • 摘要
    高級搜索
    高級搜索

    搜索

    找到 作者 包含"王川" 2條結果
    • 肝動脈結扎對梗阻性黃疸大鼠殘肝肝細胞凋亡及再生的影響

      目的 探討正常肝臟狀態下和梗阻性黃疸狀態下,肝固有動脈結扎對大鼠肝細胞凋亡和肝臟再生的影響。 方法 設計動物實驗。80只Wistar雄性大鼠分為 4 組,每組大鼠20只,即:建立梗阻性黃疸模型后 3 d施行70%肝切除+肝固有動脈結扎+膽腸內引流組(A組);建立梗阻性黃疸模型后 3 d施行70%肝切除+膽腸內引流(B組);假手術后 3 d施行70%肝切除+肝固有動脈結扎(C組)和假手術后 3 d施行70%肝切除(D組)。各組分別在肝大部切除模型建立后 1、2、3 和 6 d共 4 個時間點觀察動物生理狀態并采集血液及殘肝組織標本。記錄各組術后大鼠的生理狀態及死亡情況;檢測血清肝功能指標:膽紅素(TB)、丙氨酸轉氨酶(ALT)、天冬氨酸轉氨酶(AST)及白蛋白(ALB);采用TUNEL法檢測殘肝組織肝細胞的凋亡;采用Brdu檢測殘肝再生情況,并進行統計分析。 結果 A、B 2 組大鼠間及 C、D 2 組大鼠間術后生存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A組和B組大鼠的術后肝功能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術后早期的白蛋白合成A組要弱于B組(術后 3 d,P<0.05);C 組和 D 組術后肝功能指標差異也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術后早期 C 組的白蛋白合成要弱于D組(術后 1 d和 3 d均P<0.05)。A、B、C 3 個組術后 1 d殘肝凋亡指數達到最大,而后逐漸下降;而 D 組殘肝凋亡指數在 4 個時間點上均為最低。術后 1 d,C、D 2 組肝細胞增殖達到高峰,增殖指數大小為 D 組>C 組>B 組>A 組,各組之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術后 6 d,A、B 組肝細胞增殖指數無明顯增大,C、D 組肝細胞增殖指數明顯降低,4 個組的肝細胞增殖指數均處于較低水平。 結論 結扎肝動脈將增加殘肝肝細胞凋亡,減弱肝細胞再生。但結扎肝動脈并未增加梗阻性黃疸大鼠術后死亡風險。

      發表時間:2017-01-18 08:04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LOC103693069對BMSCs缺氧性凋亡的作用研究

      目的 探討LOC103693069對BMSCs缺氧性凋亡的作用。方法 取1周齡SD大鼠骨髓,采用全骨髓貼壁培養法分離培養BMSCs并傳代,經成脂、成軟骨和成骨誘導分化鑒定后,取第3代細胞分別采用5%O2、1%O2及無氧條件處理48 h,檢測細胞活性、凋亡以及凋亡相關蛋白 [低氧誘導因子 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 1α,HIF-1α)、半胱氨酸蛋白酶 3(Caspase-3)、B細胞淋巴瘤/白血病基因2(B cell lymphoma/leukemia 2,Bcl-2)] 表達,以正常BMSCs作為對照,確定細胞凋亡最明顯的濃度組用于后續實驗。取缺氧處理48 h后BMSCs,通過基因芯片以及實時熒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qRT-PCR)分析,篩選表達下調最顯著基因并構建其高表達、低表達以及陰性對照慢病毒并轉染BMSCs,經qRT-PCR檢測明確轉染成功后,缺氧處理48 h觀察細胞活性及凋亡相關蛋白表達。結果 經細胞活性、凋亡以及凋亡相關蛋白檢測,以無氧條件培養48 h后細胞凋亡最顯著,上述指標與其他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以該組處理條件進行后續實驗。基因芯片分析示缺氧處理48 h后,BMSCs中AC125847.1、LOC102547753、AABR07017208.2、LOC103693069明顯下調,qRT-PCR檢測LOC103693069表達下調最顯著(P<0.05);選擇其構建慢病毒并轉染BMSCs,qRT-PCR檢測示成功轉染至細胞;經缺氧處理后檢測顯示該基因高表達的BMSCs凋亡率和凋亡相關蛋白表達明顯降低(P<0.05)。結論LOC103693069可改善BMSCs缺氧性凋亡。

      發表時間: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共1頁 上一頁 1 下一頁

    Format

    Content

  • <table id="gigg0"></table>
  • 松坂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