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gigg0"></table>
  • 華西醫學期刊出版社
    作者
    • 標題
    • 作者
    • 關鍵詞
    • 摘要
    高級搜索
    高級搜索

    搜索

    找到 作者 包含"李立超" 1條結果
    • 息肉樣脈絡膜血管病變患眼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藥物治療后光相干斷層掃描血管成像圖像特征

      目的觀察息肉樣脈絡膜血管病變(PCV)患眼玻璃體腔注射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藥物治療后光相干斷層掃描血管成像(OCTA)圖像特征,初步探討其在PCV診斷和治療后隨訪中的意義。方法回顧性病例研究。2018年8月至2020年1月于濰坊醫學院附屬醫院眼科檢查確診的PCV患者22例22只眼納入研究。其中,男性10例10只眼,女性12例12只眼;平均年齡(67.75±9.53)歲。均行最佳矯正視力(BCVA)、OCTA、吲哚青綠血管造影(ICGA)檢查。患眼均行玻璃體腔注射10 mg/ml康柏西普0.05 ml(含康柏西普0.5 mg),每一個月1次,連續3個月。采用OCTA儀對黃斑區3 mm×3 mm及6 mm×6 mm范圍進行掃描,測量治療前及治療后12個月中心凹視網膜厚度(CRT)、異常分支血管(BVN)面積、色素上皮脫離(PED)高度、黃斑中心凹脈絡膜厚度(SFCT)。觀察OCTA對PCV診斷率,以及BCVA、OCTA各項指標變化。治療前后BCVA、CRT比較行配對t檢驗;BVN面積、PED高度、SFCT比較行方差分析。分析患者治療前后OCTA的影像學特征變化。結果22只眼中,BVN 8只眼;息肉樣病灶(polyps)5只眼;BVN合并polyps 5只眼;未發現BVN和polyps 3只眼;小片狀血管網結構1只眼,此患眼ICGA表現為結節樣強熒光(polyps)。OCTA對PCV的檢出率為86.36%(19/22)。治療后12個月,BVN明顯減少或消失16只眼(72.72%,16/22);polyps消退17只眼(77.27%,17/22)。與治療前比較,治療后12個月,BCVA提高(t=3.071),CRT下降(t=2.440),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平均BVN面積、PED高度、SFCT均下降,平均BVN面積、PED高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2.805、3.916,P<0.05),SFCT差異無統計學意義(F=0.047,P>0.05)。結論OCTA對PCV的檢出率為86.36%。PCV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藥物治療后BVN面積減小、polyps消退;OCTA是PCV診斷和抗VEGF藥物治療后隨訪時有效手段。

      發表時間:2021-07-21 02:11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共1頁 上一頁 1 下一頁

    Format

    Content

  • <table id="gigg0"></table>
  • 松坂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