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討一期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治療晚期活動性膝關節結核的臨床療效。方法回顧分析2011年1月—2020年12月接受一期TKA治療的38例晚期活動性膝關節結核患者臨床資料。男20例,女18例;年齡20~84歲,平均52.8歲。身體質量指數17~36 kg/m2,平均23.05 kg/m2。術前C反應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為(23.49±4.72)mg/L,紅細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為(45.95±8.82)mm/1 h,美國特種外科醫院(HSS)評分為(48.8±9.1)分。術中徹底清除膝關節感染病灶,用3%過氧化氫溶液、0.5%聚維酮碘溶液反復浸泡術區,術中病理檢查證實為膝關節結核,術后系統抗結核化療治療。記錄手術時間、術后住院時間、術后抗結核化療時間及并發癥發生情況;記錄并比較手術前后CRP、ESR;攝膝關節正側位X線片評估假體是否松動、下沉,并判斷結核是否復發;采用HSS評分評價膝關節功能。以任意原因導致治療失敗為終點事件,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線分析術后假體生存時間。結果手術均順利完成,未發生術中骨折、血管神經損傷及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等并發癥,術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手術時間80~135 min,平均102.76 min;術后住院時間5~16 d,平均9.7 d;術后抗結核化療時間1~18個月,中位時間12個月。38例均獲隨訪,隨訪時間3~133個月,平均63.7個月。末次隨訪時,CRP為(4.88±1.24)mg/L、ESR為(13.00±2.97)mm/1 h,均較術前明顯下降(t=20.647,P<0.001;t=20.886,P<0.001)。隨訪期間3例結核復發(7.89%),2例于術后1、2個月自行停用抗結核化療導致結核復發,其中1例經清創保留假體及抗結核化療12個月后治愈,1例繼續口服抗結核藥物12個月后治愈;1例術后2個月結核復發合并混合感染(杰氏棒狀桿菌),行清創術后感染未控制,最終行大腿截斷術。除感染復發患者外,余均未見假體松動、假體周圍骨折及假體周圍感染等并發癥。末次隨訪時膝關節HSS評分為(86.8±4.8)分,膝關節功能較術前明顯改善(t=?31.198,P<0.001)。假體生存時間(122.57±5.77)個月 [95%CI(111.25,133.88)個月],10年生存率92.1%。 結論一期TKA聯合術后抗結核化療治療晚期活動性膝關節結核可獲得滿意的感染控制和關節功能。
目的通過多中心隨機對照試驗,探討國產機器人輔助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的精準性、安全性及早期療效。方法 以2021年12月—2023年2月5家醫療機構收治的擬行TKA治療的膝骨關節炎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134例符合選擇標準納入研究,采用區組隨機化隨機算法分配至試驗組(n=68)或對照組(n=66)。研究期間7例患者失訪或存在數據缺失,剔除研究;最終納入127例患者進行分析,其中試驗組66例、對照組61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身體質量指數、側別、骨關節炎病程及Kellgren-Lawrence分級以及術前膝關節學會評分系統(KSS)、西安大略和麥克馬斯特大學骨關節炎指數評分(WOMAC)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根據術前基于CT的手術規劃,通過國產機器人輔助截骨完成TKA;對照組采用傳統截骨板截骨同時聯合軟組織松解完成手術。記錄并比較兩組總體手術時間、股骨側及脛骨側截骨時間、術中出血量以及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術后5、90 d 攝下肢負重位全長X線片,測量髖-膝-踝角(hip-knee-ankle angle,HKA)、股骨遠端外側角(lateral distal angle of femur,LDFA)、脛骨平臺后傾角(posterior tibial slope,PTS),分別計算上述指標術后兩時間點測量值與術前規劃目標值差值,取絕對值(絕對誤差)進行組間比較;判斷術后下肢力線恢復程度,計算準確率。術前及術后90 d使用KSS評分和WOMAC評分評價患者膝關節功能,計算改善率。另由主刀醫師評價機器人整機功能性、穩定性、便捷性的滿意度。結果 試驗組總體手術時間和股骨側截骨時間長于對照組(P<0.05),脛骨側截骨時間以及術中出血量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兩組切口均Ⅰ期愈合,均未出現假體周圍感染。試驗組及對照組分別有9、8例發生下肢血管血栓形成,且均為小腿肌間靜脈血栓形成,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術后均獲隨訪90 d。術后90 d兩組KSS評分和WOMAC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KSS評分改善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WOMAC評分改善率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影像學復查示,術后5、90 d 試驗組HKA、LDFA絕對誤差小于對照組,下肢力線恢復準確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5 d試驗組PTS絕對誤差小于對照組(P<0.05),但90 d時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主刀醫師評價機器人整機功能性滿意率為98.5%(65/66),穩定性和便攜性滿意率均為100%(66/66)。結論 國產機器人輔助TKA可以獲得良好下肢力線重建、假體精準植入以及滿意功能恢復,是一種安全、有效的膝骨關節炎手術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