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gigg0"></table>
  • 華西醫學期刊出版社
    作者
    • 標題
    • 作者
    • 關鍵詞
    • 摘要
    高級搜索
    高級搜索

    搜索

    找到 作者 包含"崔仲奇" 2條結果
    • 主動脈內球囊反搏在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中的應用

      目的 為提高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CABG)的手術療效, 總結CABG圍手術期主動脈內球囊反搏(IABP)應用的臨床經驗. 方法 回顧性分析46例CABG圍手術期行IABP患者的臨床資料及IABP放置的原因、時間和預后. 結果 34例康復出院,住院死亡12例,主要死亡原因:低心排血量綜合征、肺部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平均IABP輔助時間28.6±18.2小時.IABP能使平均動脈壓升高,心排血量增加,有助于心臟功能差的患者脫離體外循環和改善心臟不停跳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OPCAB)中心臟對穩定器壓迫的耐受性. 結論 IABP是一種簡單有效的循環輔助手段,心功能差的高危CABG患者應及時放置IABP.放置IABP前應查明下肢血管情況,避免血管損傷.

      發表時間:2016-08-30 06:30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左胸小切口多支動脈化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 64 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

      目的探討左胸小切口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多支動脈橋策略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為該技術推廣提供證據。方法回顧性分析 2015 年 12 月至 2019 年 11 月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心臟外科 64 例左胸小切口多支搭橋手術患者的臨床資料。男 54 例、女 10 例,年齡 36~77(61.1±8.7)歲。經第 5 肋間長 5~8 cm 左胸前外側切口進胸,在非體外循環下進行手術,借助胸壁懸吊裝置及心臟固定器,完成升主動脈近端吻合,前降支、回旋支及右冠狀動脈系統的靶血管遠端吻合等操作。移植血管數量 2~4(2.3±0.5)支,其中 45 例患者移植 2 支,17 例移植 3 支,2 例移植 4 支;手術結合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雜交治療 3 例,全動脈化旁路移植 62 例。術后 7 d 內復查冠狀動脈造影評估旁路血管通暢率,隨訪記錄主要不良心腦血管事件(MACCE)發生情況,通過 Kaplan-Meier 法計算免于發生 MACCE 率。結果無患者中轉開胸手術,術中未應用主動脈內球囊反搏或體外膜肺氧合。術后切口愈合不良 1 例,再次手術 2 例(均為術后胸腔出血)。術后 30 d 內發生非致死性心肌梗死 1 例,無死亡。術后早期復查造影旁路血管總體通暢率為 96.2%,前降支旁路通暢率為 98.2%。隨訪 12~60 個月(中位隨訪時間 28 個月)。失訪率 7.8%(5/64)。36 個月免于 MACCE 發生率為 84.9%(95%CI 79.5%~90.3%)。結論左胸小切口多支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可以實現完全再血管化及全動脈化搭橋,近期及中遠期效果良好。

      發表時間:2021-03-05 06:30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共1頁 上一頁 1 下一頁

    Format

    Content

  • <table id="gigg0"></table>
  • 松坂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