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于珍, 唐英, 秦茜羽. 產前超聲診斷胎兒臍動脈瘤一例. 華西醫學, 2023, 38(10): 1611-1612. doi: 10.7507/1002-0179.202307114 復制
病例介紹 患者,女,30 歲,孕 1 產 0,因“孕 35+5 周感胎動頻繁”于 2022 年 6 月 17 日至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以下簡稱“我院”)就診。既往無特殊病史,定期進行產前檢查,此前外院超聲檢查均未發現異常。
患者 2022 年 6 月 17 日于我院門診行產科常規超聲檢查提示:雙頂徑 8.90 cm,頭圍 31.50 cm,股骨長 6.85 cm,腹圍 31.85 cm,臍動脈收縮期峰值流速/舒張末期流速=1.90,臍動脈搏動指數=0.86,羊水深度 6.2 cm,羊水指數 14.6 cm,胎盤以附著子宮左側壁及后壁為主,厚度 3.7 cm,成熟度 1 級,臍帶近胎盤插入口處臍動脈局部膨大(圖1a),大小約 2.3 cm×2.5 cm×2.7 cm,內可見較多細弱點狀回聲呈“漩渦征”,兩端與臍動脈延續處分別寬約 0.29 cm 及 0.21 cm,臍帶游離段未見占位及“打結”征象,彩色多普勒血流及三維彩色多普勒超聲顯示:臍動脈膨大部分內可見紅、藍血流呈渦流樣流動(圖1b、1c),脈沖多普勒超聲顯示:置于臍動脈膨大部分入口處,探及動脈頻譜(圖1d)。超聲診斷為:① 宮內單活胎;② 臍動脈局部膨大:臍動脈瘤?因孕婦拒絕終止妊娠,囑其立即入院。入院體格檢查:體溫 36.8℃,脈搏 70 次/min,呼吸頻率 20 次/min,血壓 120/75 mm Hg(1 mm Hg=0.133 kPa)。入院后常規進行胎心監護,并囑孕婦自行數好胎動,密切關注胎兒及孕婦情況,擬足月后進行剖宮產,無其他特殊處理,觀察 2 d 后,孕婦生命體征平穩,無不適,胎兒情況穩定,因此于 2022 年 6 月 19 日孕婦及家屬簽字同意出院。

a. 二維超聲圖像;b. 彩色多普勒超聲血流圖像;c. 三維彩色多普勒超聲圖像;d. 脈沖多普勒超聲圖像
該孕婦孕 38+6 周時胎膜自然破裂,于 2022 年 7 月 8 日再次入院行剖宮產術分娩一染色體正常女嬰,出生體重約 3480 g,對胎盤進行檢查,發現臍帶近胎盤插入口處臍動脈呈瘤樣擴張(圖2),證實了產前超聲診斷。出院后 1、3 及 6 個月進行隨訪,該女嬰生長發育無明顯異常,臨床表現無特殊,目前仍在持續隨訪中。

紅箭示臍動脈瘤
討論 臍動脈瘤是一種罕見的臍帶結構異常,在單胎妊娠中的發生率為 0.63%[1],通常與胎兒染色體異常、胎兒生長受限及胎兒宮內死亡有關[2]。
華通膠在保護臍帶和防止臍動脈瘤樣擴張方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臍帶近胎盤插入口處的華通膠相對較少,加之胎兒在發育過程中隨著心輸出量的逐漸增加,臍血管內的壓力增大,因此該處最易發生動脈瘤[3]。約半數臍動脈瘤位于臍帶近胎盤插入口處,本文中的病例也是如此,其動脈瘤位于臍帶近胎盤插入口附近,除此之外,臍動脈瘤還容易發生在臍帶近胎兒腹壁插入口處、臍帶中份。當產前超聲診斷醫師在掃查上述位置時,如果發現臍血管有局部膨大,此時應考慮臍動脈瘤、臍靜脈瘤及臍帶囊腫等疾病,這3種疾病的診斷要點為臍動脈瘤瘤體內可探及臍動脈頻譜且膨大部分兩端與臍動脈相通,臍靜脈瘤瘤體內可探及靜脈頻譜且膨大部分兩端與臍靜脈相通,臍帶囊腫內則無血流信號。
當產前超聲懷疑胎兒臍動脈瘤時,臨床醫生應謹慎對待。首先,臍動脈瘤中可能有一半為單臍動脈瘤,本文中的病例在我院進行產前超聲診斷時首先就排除了胎兒單臍動脈,因為臍動脈瘤合并胎兒單臍動脈時情況將會更加危險,動脈瘤不僅會導致僅有的一根臍動脈血流阻力增加,而且也會對與之相鄰的臍靜脈造成嚴重的壓迫,使其呈進行性擴張,所以對于單臍動脈的胎兒,更應該仔細、完整且連續地掃查臍帶,排除致死性臍帶發育異常[4]。其次,臍動脈瘤可能與18-三體(染色體核型異常)有一定的相關性,本文中的病例為孕晚期發現的臍動脈瘤,若在孕早期或孕中期進行產前超聲檢查時就發現臍動脈瘤,應建議孕婦及時行胎兒染色體核型分析以排除染色體異常[4]。
對于在產前發現的胎兒臍動脈瘤,臨床醫生應該如何處理仍然存在一定的爭議。有學者認為對于妊娠 34 周以內,特別是伴有胎兒發育異常、胎心監護異常、胎兒宮內窘迫等其他危急情況的胎兒,產前皮質類固醇治療是一種很有效且及時的處理方式,皮質類固醇激素可作為一種有效的產前治療藥物,用于改善可預見性早產的新生兒結局[5]。還有研究發現即將早產的患者在使用皮質類固醇激素后,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新生兒顱內出血、新生兒壞死性腸炎等疾病的嚴重程度和發病率都有明顯降低,且新生兒死亡率也明顯減少[2]。在妊娠 34~37 周,也可以依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酌情考慮進行產前皮質類固醇治療。還有學者認為對于單純臍動脈瘤,可根據瘤體直徑大小進行分類處理,若瘤體直徑<5 cm,則應當嚴密隨訪并行胎心監護及產前超聲監測至足月,本文中病例的臍動脈瘤直徑約 2.5 cm,因此在尊重孕婦及家屬的意愿并簽字確認自愿出院的前提下,囑孕婦回家自行數好胎動,等到胎膜自然破裂后再進行剖宮產,若瘤體直徑≥5 cm,考慮到臍動脈瘤破裂及壓迫臍靜脈的風險增高,應及時結束妊娠[6]。
綜上,產前超聲基本可以明確診斷胎兒臍動脈瘤,在進行產前超聲檢查時,超聲醫生應對臍帶進行全面仔細的掃查,當發現臍動脈瘤時,應描述清楚其位置、大小,是否壓迫臍靜脈,是否為單臍動脈胎兒等,這對于臨床診斷和處理胎兒臍動脈瘤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價值。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病例介紹 患者,女,30 歲,孕 1 產 0,因“孕 35+5 周感胎動頻繁”于 2022 年 6 月 17 日至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以下簡稱“我院”)就診。既往無特殊病史,定期進行產前檢查,此前外院超聲檢查均未發現異常。
患者 2022 年 6 月 17 日于我院門診行產科常規超聲檢查提示:雙頂徑 8.90 cm,頭圍 31.50 cm,股骨長 6.85 cm,腹圍 31.85 cm,臍動脈收縮期峰值流速/舒張末期流速=1.90,臍動脈搏動指數=0.86,羊水深度 6.2 cm,羊水指數 14.6 cm,胎盤以附著子宮左側壁及后壁為主,厚度 3.7 cm,成熟度 1 級,臍帶近胎盤插入口處臍動脈局部膨大(圖1a),大小約 2.3 cm×2.5 cm×2.7 cm,內可見較多細弱點狀回聲呈“漩渦征”,兩端與臍動脈延續處分別寬約 0.29 cm 及 0.21 cm,臍帶游離段未見占位及“打結”征象,彩色多普勒血流及三維彩色多普勒超聲顯示:臍動脈膨大部分內可見紅、藍血流呈渦流樣流動(圖1b、1c),脈沖多普勒超聲顯示:置于臍動脈膨大部分入口處,探及動脈頻譜(圖1d)。超聲診斷為:① 宮內單活胎;② 臍動脈局部膨大:臍動脈瘤?因孕婦拒絕終止妊娠,囑其立即入院。入院體格檢查:體溫 36.8℃,脈搏 70 次/min,呼吸頻率 20 次/min,血壓 120/75 mm Hg(1 mm Hg=0.133 kPa)。入院后常規進行胎心監護,并囑孕婦自行數好胎動,密切關注胎兒及孕婦情況,擬足月后進行剖宮產,無其他特殊處理,觀察 2 d 后,孕婦生命體征平穩,無不適,胎兒情況穩定,因此于 2022 年 6 月 19 日孕婦及家屬簽字同意出院。

a. 二維超聲圖像;b. 彩色多普勒超聲血流圖像;c. 三維彩色多普勒超聲圖像;d. 脈沖多普勒超聲圖像
該孕婦孕 38+6 周時胎膜自然破裂,于 2022 年 7 月 8 日再次入院行剖宮產術分娩一染色體正常女嬰,出生體重約 3480 g,對胎盤進行檢查,發現臍帶近胎盤插入口處臍動脈呈瘤樣擴張(圖2),證實了產前超聲診斷。出院后 1、3 及 6 個月進行隨訪,該女嬰生長發育無明顯異常,臨床表現無特殊,目前仍在持續隨訪中。

紅箭示臍動脈瘤
討論 臍動脈瘤是一種罕見的臍帶結構異常,在單胎妊娠中的發生率為 0.63%[1],通常與胎兒染色體異常、胎兒生長受限及胎兒宮內死亡有關[2]。
華通膠在保護臍帶和防止臍動脈瘤樣擴張方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臍帶近胎盤插入口處的華通膠相對較少,加之胎兒在發育過程中隨著心輸出量的逐漸增加,臍血管內的壓力增大,因此該處最易發生動脈瘤[3]。約半數臍動脈瘤位于臍帶近胎盤插入口處,本文中的病例也是如此,其動脈瘤位于臍帶近胎盤插入口附近,除此之外,臍動脈瘤還容易發生在臍帶近胎兒腹壁插入口處、臍帶中份。當產前超聲診斷醫師在掃查上述位置時,如果發現臍血管有局部膨大,此時應考慮臍動脈瘤、臍靜脈瘤及臍帶囊腫等疾病,這3種疾病的診斷要點為臍動脈瘤瘤體內可探及臍動脈頻譜且膨大部分兩端與臍動脈相通,臍靜脈瘤瘤體內可探及靜脈頻譜且膨大部分兩端與臍靜脈相通,臍帶囊腫內則無血流信號。
當產前超聲懷疑胎兒臍動脈瘤時,臨床醫生應謹慎對待。首先,臍動脈瘤中可能有一半為單臍動脈瘤,本文中的病例在我院進行產前超聲診斷時首先就排除了胎兒單臍動脈,因為臍動脈瘤合并胎兒單臍動脈時情況將會更加危險,動脈瘤不僅會導致僅有的一根臍動脈血流阻力增加,而且也會對與之相鄰的臍靜脈造成嚴重的壓迫,使其呈進行性擴張,所以對于單臍動脈的胎兒,更應該仔細、完整且連續地掃查臍帶,排除致死性臍帶發育異常[4]。其次,臍動脈瘤可能與18-三體(染色體核型異常)有一定的相關性,本文中的病例為孕晚期發現的臍動脈瘤,若在孕早期或孕中期進行產前超聲檢查時就發現臍動脈瘤,應建議孕婦及時行胎兒染色體核型分析以排除染色體異常[4]。
對于在產前發現的胎兒臍動脈瘤,臨床醫生應該如何處理仍然存在一定的爭議。有學者認為對于妊娠 34 周以內,特別是伴有胎兒發育異常、胎心監護異常、胎兒宮內窘迫等其他危急情況的胎兒,產前皮質類固醇治療是一種很有效且及時的處理方式,皮質類固醇激素可作為一種有效的產前治療藥物,用于改善可預見性早產的新生兒結局[5]。還有研究發現即將早產的患者在使用皮質類固醇激素后,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新生兒顱內出血、新生兒壞死性腸炎等疾病的嚴重程度和發病率都有明顯降低,且新生兒死亡率也明顯減少[2]。在妊娠 34~37 周,也可以依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酌情考慮進行產前皮質類固醇治療。還有學者認為對于單純臍動脈瘤,可根據瘤體直徑大小進行分類處理,若瘤體直徑<5 cm,則應當嚴密隨訪并行胎心監護及產前超聲監測至足月,本文中病例的臍動脈瘤直徑約 2.5 cm,因此在尊重孕婦及家屬的意愿并簽字確認自愿出院的前提下,囑孕婦回家自行數好胎動,等到胎膜自然破裂后再進行剖宮產,若瘤體直徑≥5 cm,考慮到臍動脈瘤破裂及壓迫臍靜脈的風險增高,應及時結束妊娠[6]。
綜上,產前超聲基本可以明確診斷胎兒臍動脈瘤,在進行產前超聲檢查時,超聲醫生應對臍帶進行全面仔細的掃查,當發現臍動脈瘤時,應描述清楚其位置、大小,是否壓迫臍靜脈,是否為單臍動脈胎兒等,這對于臨床診斷和處理胎兒臍動脈瘤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價值。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