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討特發性面神經麻痹的臨床特征、電生理檢查、診斷、治療和預防。
方法 回顧分析2008年9月-2013年12月收治的66例特發性面神經麻痹患者的臨床資料。
結果 66例特發性面神經麻痹均為散發,以青中年為主,多為急性或亞急性起病,部分伴麻痹側乳突區、耳內或下頜角疼痛,主要表現為患側面部表情肌癱瘓,額紋消失,不能皺額蹙眉,眼裂閉合不全,鼻唇溝變淺。數小時至數日達高峰。患者患側肌電圖及面神經運動傳導速度的檢查結果與自身健側對比,大部分插入電位延長,大力收縮募集電位干擾相減少,面神經運動潛伏期、M波也有延長和波幅減低現象。全部患者在病程6~14 d檢查,有20例出現纖顫電位、正銳波等自發電位。30例在15~23 d檢查,所有患者均出現自發電位;動作電位的時限、波幅也均為典型神經源性損害表現。所有患者頭部CT、MRI檢查均正常,腦脊液常規、生物化學、病原微生物學檢查均正常。預后:大部分良好,少數有不同程度的后遺損害。
結論 特發性面神經麻痹按臨床診斷標準易被診斷,發病較急,給糖皮質激素及對癥治療,多數預后良好,不遺留后遺癥,但部分預后較差,有不同程度后遺癥。
Citation:
王學義, 鄒卿, 王露. 特發性面神經麻痹臨床分析. West China Medical Journal, 2014, 29(8): 1413-1415. doi: 10.7507/1002-0179.20140434
Copy
Copyright ? the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West China Medical Journal of West China Medical Publisher. All rights reserved
| 1. |
賈建平. 神經病學[M]. 6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9:335-337.
|
| 2. |
中華醫學會. 臨床診療指南:神經病學分冊[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7:192.
|
| 3. |
Hous JW, Brackmann DE. Facial nerve grading system[J].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1985, 93(2):146-147.
|
| 4. |
王新德. 神經病學[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2:35-47.
|
| 5. |
丁正同. 周圍神經病[J]. 中國臨床神經科學雜志, 2008, 16(6):636-637.
|
| 6. |
包正軍, 曾國華. 癲癇與神經電生理學雜志[J]. 2011, 20(2):75-78.
|
- 1. 賈建平. 神經病學[M]. 6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9:335-337.
- 2. 中華醫學會. 臨床診療指南:神經病學分冊[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7:192.
- 3. Hous JW, Brackmann DE. Facial nerve grading system[J].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1985, 93(2):146-147.
- 4. 王新德. 神經病學[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2:35-47.
- 5. 丁正同. 周圍神經病[J]. 中國臨床神經科學雜志, 2008, 16(6):636-637.
- 6. 包正軍, 曾國華. 癲癇與神經電生理學雜志[J]. 2011, 20(2):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