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龍龍 1,2 , 李雙燕 1,2 , 李潤澤 1,2 , 徐桂芝 1,2
  • 1. 河北工業大學 省部共建電工裝備可靠性與智能化國家重點實驗室(天津 300130);
  • 2. 河北工業大學 河北省生物電磁與神經工程重點實驗室(天津 300130);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引用

阿爾茨海默癥(AD)是一種以認知障礙為特征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其主要臨床表現是空間工作記憶(SWM)障礙,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而現有藥物療法存在治愈率低等問題,因此非藥物物理療法逐漸受到人們廣泛關注。近年來,一種通過40 Hz光閃爍刺激(40 Hz-LFS)改善AD模型動物SWM功能的新方案取得初步進展,然而具體神經機制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將基于交叉頻率耦合(CFC)探究40 Hz-LFS調控SWM功能的潛在神經機制。本文以10只成年維斯塔爾(Wistar)大鼠為研究對象,首先應用20、40、60 Hz的頻率進行光閃爍刺激(LFS)實時作用,分析不同頻率LFS對海馬體(HPC)和內側前額葉皮層(mPFC)神經振蕩的夾帶效應。結果顯示,40 Hz-LFS能夠形成夾帶效應,調控低頻γ(lγ)節律振蕩的活動強度;隨后將大鼠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5只,進行40 Hz-LFS長期作用(7 d),并通過T迷宮任務檢測其SWM功能,應用相位幅值耦合(PAC)分析HPC與mPFC間(HPC-mPFC)回路的CFC變化。結果表明,實驗組的行為學表現得到提升,θ節律和lγ(θ-lγ)的PAC增強,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本文研究結果提示,長期40 Hz-LFS能夠有效改善大鼠的SWM功能,其原因可能是促進了相關神經回路中振蕩的跨節律信息交流。期望通過本文研究,可為今后進一步研究40 Hz-LFS改善認知功能的機制及促進其臨床應用奠定基礎。